您的位置:首頁

化療后發燒好還是不好

發現癌癥的存在就要及時的接受化療,其實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身體中的正常細胞也會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損傷,因此化療后的人會出現各種的身體不適,發燒就是其中的一種癥狀,這會讓原本脆弱的身體更加的虛弱,因此很多癌癥患者是很恐懼化療的,因為承擔不住化療后的痛苦。其實現在的醫療技術,癌癥患者了解了化療的相關知識,就不會再那么的害怕,積極的配合治療,保持好的心態,效果就會顯而易見。

化療后發燒好還是不好呢?

1、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化療會引起的毒副反應癥狀非常多,發燒也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癥狀,這種癥狀給患者帶來了諸多的困擾,因為發燒會導致原本脆弱的身體再次受到打擊,甚至讓患者恐懼到拒絕化療。由此可知,化療后發燒并不是一種好的現象。

2、有些患者在化療后發燒可能屬于非感染性發熱,有很多化療藥物都會導致患者發燒,這種情況在臨床中被稱為藥物熱。而在臨床中總結認為,藥物熱一般在患者用藥后24小時內出現,適當進行物理降溫或服用解熱鎮痛藥后即可緩解,病情嚴重的患者也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治療,但如果停藥后仍然發燒多與藥物沒有關系。

3、得了癌癥的患者的免疫力已經非常低下,進行化療后會導致機體免疫力進一步變差,因此也非常容易發生感染性疾病而引起發燒癥狀。當發生感染性發燒時可表現為心跳速度加快、體溫升高、呼吸急促等,同時還會因為感染部位不同而伴隨著呼吸道感染性癥狀或者消化道感染癥狀。

4、還有些患者化療后會導致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同時就會出現發燒、渾身無力、疲倦、食欲不振等等癥狀。

化療后發燒是好現象嗎?

化療的毒副作用表現很多,化療后低燒或者高熱不退的情況,經常帶給患者困擾,也使部分患者恐懼甚至拒絕化療。化療病人常常伴有發熱,多數在下午較為明顯。化療引起的發熱原因有很多,

化療發燒的原因:

1.非感染性發熱

藥物熱:一些藥物(包括少數化療藥物)也會引起發熱,稱為藥物熱。藥物熱常在用藥后24小時內出現,停藥后如仍出現發熱,此發熱一般與藥物無關。藥物熱表現為畏冷、寒戰,繼而發熱,體溫38℃~40℃,給予物理降溫、解熱鎮痛藥處理后多可緩解,嚴重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如出現藥物熱,一般不再用此類藥物,如必須要用的化療藥,可在再次使用該藥物之前預防性使用退熱藥或腎上腺皮質激素。

腫瘤熱:有些腫瘤會有發熱的臨床表現,如淋巴瘤、白血病,稱腫瘤熱。這是因為腫瘤壞死釋放致熱源引起的發熱,這種發熱的嚴重程度和腫瘤類型及腫瘤的性質有關,多數在下午時明顯,患者體溫在38℃左右,部分達到39℃,可出現持續高熱不退,使用退熱藥物體溫可恢復正常,但藥效過后仍反復發熱。對于此類發熱只有控制腫瘤后方能退熱,患者要同時接受化療及退熱治療。

2.感染性發熱

腫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化療常常進一步削弱其機體的免疫力,導致感染發生。感染性發熱一般表現為體溫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伴隨癥狀根據病灶不同而異,如呼吸道感染常咳嗽、咳痰,消化道感染常出現腹痛、腹瀉等。另外,發熱常常伴隨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發病后早期應及時就診,避免使用退熱藥物,以免掩蓋病情,同時,盡快留取標本進行培養,如血、痰培養等,治療上應根據感染病灶、病原菌進行相應抗感染治療,盡快控制感染。

3.粒細胞缺乏并發熱

化療后白細胞減少,是化療所致骨髓抑制最常見的副作用,患者常有乏力、疲倦、食無味和發熱,抽血化驗白細胞低于正常值(小于4.0×109/升)。發熱、白細胞減少往往同時出現,發熱是化療病人白細胞減少時期最常見的表現,如中性粒細胞低于0.5×109/升,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發熱。患者出現上述情況時,不用害怕,應及時就醫,到醫院化驗血液白細胞數,如白細胞減少,可使用退熱藥和升白細胞藥。同時,患者要佩戴口罩,少到戶外活動,加強營養,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骨頭湯等,嚴重者要實施環境保護(入住隔離病房),同時,使用抗感染藥物。出于安全考慮,患者在化療后回家休養期間需要定期復查血常規,以便及早發現血液白細胞下降情況,及時與醫師聯系,盡早使用升白細胞藥物等其他處理,避免出現嚴重后果。

腫瘤病人化療后發熱吃什么好:

患者化療后發熱期間,應學會一些簡易的物理降溫方法,多休息、多飲水、溫水擦浴等建議。

同時患者可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如有白細胞下降明顯的患者,多指導其食用動物肝、排骨、雞湯、菠菜及增白細胞較好的食物。適當補充蛋白質,如奶類、瘦肉、魚、動物肝臟、紅棗、赤豆等。河蟹、黃鱔、黑魚、牛肉等也有助于升高白細胞。

如果治療反應較重,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為主:選擇各種蔬菜、水果、豆類等植物性膳食,主食應選用粗糧。南瓜粥、山楂、蘿卜、金橘、酸梅汁等促進消化。烹調時要注意色、香、味俱佳,有利于刺激食欲和養料的消化吸收,應讓患者多吃煮、燉、蒸等易消化的食物,不吃油煎食物。另外,化療期間患者應多喝水(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mL),既有利于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心腎功能不全者應控制水和鈉的攝入。

化療后發燒怎么辦?

1. 退燒藥

高燒的體溫低于38度的服用乙酰氨基酚(百服嚀、泰諾林等)、布洛芬(臣功再欣、美林)等常用的退燒藥即可。不過這些藥對胃腸道的刺激性是很大的,因此應注意不宜多食用。而對于發燒溫度高于39度的則要服用阿司匹林(阿苯片、巴米爾)、吲哚美辛(消炎痛)、強化基因中藥等藥物。雖然它們能夠控制病人的體溫,不過凡藥三分毒吃多了同樣傷害身體,因此不可多用。

2.溫水擦浴

首先要保持室內的溫度在25度到27度之間,并且不要讓空氣過度對流,接著用溫水擦浴病人的皮膚,不過水溫應控制在34度與37度之間。擦浴的部位主要在頭顱部、腋窩、前胸及大腿等大血管走行處。這樣15分鐘后,量一下病人的體溫,當其體溫降至38.5度時,就可以停止為病人擦浴了。此時,病人血管會迅速擴張,血流也加速,從而改善其血液循環,減輕組織的缺氧,同時有助于加強病人的新陳代謝。這樣還會抑制病人痛覺神經的興奮,因而使組織松弛,進而緩解疼痛。

3.酒精擦浴

此外,還可以用酒精擦浴的方式來幫助退燒。即每天用布沾濃度為25%-40%、容量為150-200毫升的酒精溶液擦拭皮膚表面,尤其得擦四肢、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及腋窩等大血管所走處。這樣酒精刺激皮膚血管的擴張,促進血流量增加,從而快速降溫,不過體溫降到38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