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幽門螺旋桿菌中醫辨證

對于幽門螺旋桿菌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當感染了該病菌之后就會對胃部的健康造成影響,目前在治療該病菌的時候往往會采取四聯療法,那么在中醫的理論當中,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之后出現的疾病,一般都屬于是胃脘痛和胃痞的范圍,在治療的時候往往要根據病癥進行辯證的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中醫辨證

一、脾胃濕熱型:

臨床癥狀:多見上腹胃脘不適,悶痛、腹脹、噯氣、嘔酸,食后加重,口臭、不思飲食、大便干澀不暢。劍下壓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療原則:治宜清熱化濕,理氣和胃。選中藥三黃左金湯加減。

中藥處方:黃芩12g,黃連6g,大黃6g,厚樸10克,公英、地丁草各30g ,白花蛇舌草30g,土茯苓、青蒿各20g,蘇梗、玫瑰花各10g,木香10g,三七粉3g,白叩仁10g,佩蘭12g, 竹茹、枳實各10g, 吳茱萸6g。水煎服、連服5--10劑。

臨癥加減:疼痛較劇者加延胡索、五靈脂、郁金、木香各10克。

二、肝脾不和型:

臨床癥狀:胃脘不適或疼痛、連及脅肋,時時暖氣、惡心欲吐等,舌尖有瘀紫、苔薄白,脈弦細等。

治療原則:宜采用行氣疏肝,活血化瘀等治則。選中藥柴胡疏肝湯加減。

中藥處方:柴胡、制香附、川楝子、延胡索、當歸、赤芍、白芍各12克,廣木耳、青皮、陳皮各10克,烏梅、砂仁、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臨癥加減:兼氣滯血瘀加丹參、焦山楂各20克,蒲黃(包煎)、五靈脂、川芎、郁金、木香各10克。

三、胃絡瘀血型:

臨床癥狀:胃脘刺痛或如刀割樣,痛有定處而拒按,食后痛甚,甚或吐血、便血。舌質紫暗或邊有瘀斑,脈沉澀。

治療原則:宜活血化瘀止痛。方可選失笑散(改湯劑)合丹參飲。

中藥處方:蒲黃(炒香)、五靈脂、山楂各20克,丹參30g、檀香、 砂仁 各5g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臨癥加減:① 偏實、偏熱者,加生大黃、生甘草。② 如偏血虛之瘀血,則方改為調營斂肝飲(歸身12克,白芍(酒炒)15克,阿膠(蛤粉)10克,枸杞15克,五味子10克,川芎10克,炒棗仁(炒研)30克,茯苓15克,廣皮12克,木香10克。)加白芨、三七。③ 如中虛偏寒,脾不統血,可加黃土湯(灶心黃土、白術、炮附子、炙甘草)加減。

四、脾胃虛寒型:

臨床癥狀: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溫,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色蒼白,或見嘔吐、便血,血色紫暗。舌質淡胖嫩或邊有齒痕,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療原則:益氣溫中健脾,散寒緩急止痛,。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

中藥處方:黃芪30克、人參10克(黨參20克)、茯苓、白術、白芍各15克、高良姜、炙甘草、陳皮、木香、砂仁、桂枝各10克、生姜、大棗、飴糖各適量。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五、胃陰虧虛型:

臨床癥狀:胃部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咽干,食欲不振,大便干澀。舌質紅,苔剝脫或干而少津,脈細或弦細而數。

治療原則:養陰益胃,養肝活血。方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

中藥處方:北沙參、麥冬、生地、枸杞子各15克,當歸、川楝子、白芍、生甘草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