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抽骨髓對身體有影響嗎

骨髓移植用于治療白血病,在白血病的治療案例里面都是較為常見的方法。目前的手段對抽骨髓其實對身體基本沒有不利的影響,所以各位朋友不用過于擔心抽骨髓之后身體會出現什么后遺癥。一般抽骨髓之后,捐獻者的身體在一到兩周的時間就會恢復正常的。

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并不是一件新鮮事,可是,很多人對骨髓移植的方法、安全性和風險性等知識掌握不夠,存在一定誤區。

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種血液系統惡性增生性疾病,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白血病作為血液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骨髓移植成為治愈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很多人認為“骨髓”捐獻是由醫生用器械從脊骨中抽取脊髓,事實并非如此。骨髓移植其實是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造血干細胞移植術”。這種手術是用新的造血干細胞替代患者的造血干細胞,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從而治療疾病。這也是目前治愈某些血液疾病以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實體瘤的最佳治療方法,如常見的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淋巴瘤等疾病的治療。

最初的方式是需要從供者骨盆旁邊的髂骨中抽取健康的造血干細胞,裝入骨髓袋內,再如同輸血一樣,以點滴注射法通過靜脈注入病人體內。不過,這種從骨髓中獲取造血干細胞的方法需要骨髓穿刺技術,對捐獻者的身體創傷較大。

隨著對造血干細胞的深入研究,人們發現正常生理狀態下,外周血中也含有一定比例的造血干細胞,但比例并不高,可能無法滿足需求。1988年,科學家發現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動員造血干細胞從骨髓中大量轉移到外周血中,這意味著外周血也可以攜帶健康者的造血干細胞。因此,在采集血液前,醫務人員通常會給捐獻者注射動員劑,將骨髓血中造血干細胞大量動員到外周血中。目前,動員后的外周血逐漸取代骨髓造血干細胞,成為造血干細胞新的來源,這一改變也大大提高了捐獻者的安全性。

此外,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又發現了臍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細胞。1988年,世界上首例臍血移植取得成功。臍血干細胞的發現和應用,為造血干細胞移植提供了一個新的細胞來源,也大大緩解了來源缺乏的限制。

如今,作為血液病治療領域的一種高端技術,造血干細胞移植大大提高了患者治愈率。但很多人由于對造血干細胞移植不太了解,還會因為望“字”生義而加重捐獻者的心理負擔,不愿意捐獻骨髓。

其實,捐獻骨髓對供者的健康基本不會產生不利影響。血液采集時會在捐獻者的手臂肘部靜脈血管上穿刺,然后通過血細胞分離機提取造血干細胞,其他血液成分還會輸回捐獻者體內。另外,由于造血干細胞具有自我復制功能,捐贈造血干細胞后,健康人士一兩周內即可完全恢復原有的造血細胞數量,也不會減弱捐獻者的免疫及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