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睡覺的時候,大腦會做亂七八糟的夢?
晚上睡覺會做夢,其實跟大腦皮層有關,最容易理解的解釋就是:“人睡了之后,大腦還未睡覺,還在活動,所以才會有夢。”但僅僅知道這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了解夢境的產生到底與大腦有什么關系。
你可能覺得自己晚上一整晚都在睡覺,事實上,你在睡眠中會經歷幾個循環,每一個循環又被分成不同的階段。
階段一:睡眠準備
通常情況下,從意識模糊到入睡只需要幾分鐘,此時你即將入睡,聽覺、嗅覺、味覺反應緩慢,慢慢進入睡眠。
這一階段并非真正的睡眠,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音或動靜驚醒,而且在這一階段往往還會出現肌肉的突然抖動,有種要跌下來的感覺。
階段二:淺睡眠
正式進入睡眠的第二個階段,此時仍稱不上深度睡眠,只是眼睛活動停止,大腦思考速度減慢,甚至體溫也會下降,但此時呼吸會很有規律,與第一階段相比,此時睡眠較不易被喚醒。
階段三:深度睡眠
與第一階段一樣,第三階段的睡眠時間較短,一般僅持續幾分鐘,是淺睡眠進入深睡眠的過渡時期。
深睡時,人體肌肉放松,眼球不動,呼吸、心跳變慢,基礎代謝減慢,大腦思考也減慢,流向腦血流量減少。在這一時期,人們不易被外界吵醒。
請注意,我們一般所理解的睡眠是由淺到深,一覺睡到大天亮,但實際上,人體是在正相睡眠和異相睡眠之間有規律地轉換,通常,正相睡眠和異相睡眠是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大約是90分鐘左右,每晚要經過4-5次夢,所以我們會做幾次夢。
正相睡眠時,你所做的夢符合現實邏輯,一般沒有什么情節,因此情緒波動很小。但是在異相睡眠期,你可能會做一場空虛的夢,并且由許多不相干的情節構成。這些夢可能是消極的,恐怖的,但是神奇的是,你在夢里并沒有感覺到夢里世界的邏輯有什么不對勁,這樣就會引起情緒波動。
那為什么我們要做這些夢呢?
事實上,它與人類記憶有關。以前,科學家認為記憶儲存在大腦海馬區,如果該區的大腦受到損害,人類就會忘記他們昨天所做的事情。
異相睡眠期,也叫REM睡眠期,在這段時間里你的眼睛會快速移動,如果此時掃描你的大腦,你會發現你的大腦負責高級信號的腦區,以及負責視覺記憶的腦區,都會產生強烈的信號。
因為負責視覺記憶的區域,在此之前還儲存著許多記憶片段,此時你的夢由這些無關的片段構成,這就導致你的夢是空洞的,不合邏輯的。另外,在這個時候,負責大腦決策功能的大腦區域被抑制,所以即使夢很奇怪,你也不會感到奇怪。
為什么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在睡眠期間,負責消極情緒的大腦區域也被激活,從而使你感到恐懼。
了解了這些,你也會明白夢境是如何產生的,下一次做惡夢也不用害怕。
當然,也有許多人認為自己做夢多表示休息不好,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每個人每天晚上都會做夢,但是只有在你正在夢中或剛做完夢的時候醒來時,你才能記住你自己在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