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鼻涕里藏著的病癥信息

孩子流鼻涕,這個看似極小的難題卻困擾著許多家長。提到鼻涕,很多人會一臉嫌棄,但真就不能小瞧它,鼻涕也是“元勛”一員。接下來,我們一起掌握鼻涕中的秘密。

流涕是防御性反映

鼻涕是保護身體的一道屏障,它能協助清除人吸入的塵土、花粉、微生物等,還能保持鼻孔正常的生理作用,潮濕吸入的空氣,避免鼻腔黏膜干躁。正常鼻涕是無色透明的,略微帶些粘度,不會流出鼻孔,只會靜靜地滋養鼻孔。鼻涕的大多數成份是水,也包含脫落細胞、鹽份、蛋白質等。若有微生物侵襲時,鼻涕中還自帶各種病原菌。

當鼻孔遭受粉塵、過敏物質、特殊氣味、氣溫變化等刺激時,鼻孔腺管分泌物提升,便會流出鼻涕。當遭到微生物侵襲時,鼻孔也會增加分泌物的排出,來協助清除鼻腔里的異物,同時清理各種微生物。因此,流鼻水本身也是一個防御性反映。

觀查鼻涕,可辨病癥

不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鼻涕的差異特性都能夠體現身體的某些轉變。因此,通過觀察鼻涕,我們可以發現某些疾病的端倪,或是病癥的發展階段。

較稀、透明色清鼻涕

清水樣鼻涕較為較稀、透明,能夠輕易地從鼻孔流出,讓人覺得總擦不干凈。造成流清鼻涕的原因有如下幾個。

1. 感冒初期。清鼻涕一般出現在呼吸道感染的初期。不論是寒癥導致的感冒還是流行感冒,不論是感染病毒還是感染細菌,都會產生流清鼻涕的情況。病毒和細菌侵略鼻孔時,為了快速將它們沖走,鼻腔黏膜腺管會產生更多分泌物,清鼻涕便會止不住地流出來。

2. 過敏鼻炎。過敏鼻炎一般出現在春秋兩季。鼻孔位置可能出現過敏源,身體想早點把它沖走,因此鼻孔會分泌大量的清鼻涕。這時,清鼻涕可能會經過鼻咽部向下流,造成人頻繁出現嗓子癢、咳嗽等癥狀。

3.腦脊液鼻漏。我們的顱腔和鼻孔是不相通的,通常情況下不會有腦脊液鼻漏。先天腦膜腦膨出或者嚴重頭部外傷病人有可能出現腦脊液鼻漏。腦脊液是清澈似水的液態,很像感冒時流出清鼻涕,平常人很難對二者進行區分。如果出現創傷后出現流清鼻涕的病癥,最好到醫院做細致的檢查。

粘稠、濃郁的白色鼻涕

1.感冒兩三天后。發生白色的粘稠鼻涕,說明鼻腔黏膜處發炎加劇了。由于病毒和細菌侵襲造成的炎癥進一步發展,鼻涕里的白細胞、黏蛋白成份提升,鼻涕也會變得特別粘稠。

同時,因為鼻腔黏膜的發脹、血腫加劇,患者會出現鼻塞。鼻孔通氣不好,粘膜纖毛的功效會變弱,粘液流動緩減,鼻涕就變得粘稠厚實了。

2. 慢性鼻炎。一個人如果患有慢性鼻炎,鼻腔黏膜在長期炎癥的刺激下,白細胞、黏蛋白成份提升,就會出現白色的黏鼻涕。

黃色的膿鼻涕或是綠鼻涕

1.感冒、呼吸道感染的后期。隨著病情的推進,白細胞和細菌、病毒等病原菌持續作戰,病原菌碎片和白細胞釋放出的過氧化物酶都會通過鼻涕排出。過氧化物酶的顏色是黃綠色的,因此就會出現黃色或綠色的膿鼻涕。

2. 急性鼻竇炎或是慢性鼻竇炎。由于鼻竇內粘膜會有大量的分泌物,并且由于鼻竇通氣引流不好,分泌物容易儲留在鼻竇腔內。分泌物的水分慢慢被吸收后,也會呈現為粘稠的黃色鼻涕。

3.鼻腔內異物。小孩不慎把異物吸入或是塞進鼻孔,時間長了就會發生黃綠色鼻涕。如果父母察覺孩子是一側鼻孔不斷流出黃膿涕,還伴有異味的話,就要考慮鼻腔異物的概率,此時需要帶孩子去醫院做鼻鏡或 CT 查驗。

粉色或者紅色鼻涕

這種情況一般提醒鼻腔內有出血,可能是反復摳鼻、發炎、干躁、創傷或其他原因的鼻黏膜破損。假如是陳舊性出血,鼻涕顏色可能較深。

孩子流鼻涕,父母這么做

孩子是因氣溫變化或是嗅到刺鼻的氣味而流清鼻涕,父母不必過分緊張,幫孩子適度清理鼻涕就好。若是由于呼吸道感染造成流清鼻涕,一般病情好轉后就不會再流鼻涕了。如果因為過敏鼻炎流清鼻涕,父母應盡量避免孩子接觸環境下的過敏源,必要時做過敏原檢測。

孩子感冒后,從流清鼻涕轉為流黃鼻涕,除了繼續治感冒,父母還應注意給孩子做好鼻孔的保潔工作。父母可以用鹽水或是洗鼻器清理小孩的鼻孔,直到鼻涕被稀釋后擤出去,同時可以輔助應用鼻噴藥品和化鼻涕的藥物。倘若孩子流黃鼻涕不見好轉,或是還伴有異味,就要盡早去醫院檢查。

小孩流淡粉色鼻涕或鼻涕中帶血絲或新生力量時,父母首先觀察孩子是否有反復摳鼻的習慣。若是有,請糾正孩子。同時,父母每天早晚給小孩洗臉時,可以往鼻腔里撩點水,既起到潮濕鼻孔的功效,又能防止孩子因鼻腔不舒服而反復摳鼻。

搞好三點,不當“鼻涕蟲”

1.避免接觸病原菌。流感流行季,盡量避免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空氣渾濁的公共場合,不要接觸感冒病人。平時在家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讓孩子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降低感染的風險。

2.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身心健康才能更好的抵擋病癥。平常家長要注意合理膳食、合理飼養,滿足孩子攝取豐富的營養素,以增加抵抗力。同時,教育孩子多運動,增強身體素質。

3. 依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合理安排出行。有過敏性鼻炎的小孩要注意避免觸碰過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