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大雪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裡十一月是指農曆),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有句農諺:“大雪冬至雪花飛,搞好副業多積肥”,人們盼著在大雪節氣中看到“瑞雪兆豐年”的好兆頭,可見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來年的吉祥與否。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認為所謂的“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的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

大雪。很多人都知道冬季應該進補,但由於地理環境各異,人們進補的食物是不同的,下面來看看每個地區是怎樣進補。

南北氣候不同

北方瑞雪兆豐年

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後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一層厚厚而疏鬆的積雪,象給小麥蓋禦寒的棉被。雪中所含的氮化合物比雨水多4倍,積雪慢慢融化後滲入土中,能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易被農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溫度低,能凍死地表層越冬的害蟲,也給農業生產帶來好處。

北方的冬天特別合適感受溫暖和淒涼:外面飄著雪花、刮著烈風,屋內火鍋咕咚、熱氣奔騰,窗戶上全是被熱氣熏開的熱氣,若有心情,可以在上面作畫,外面行人匆匆,屋內好友高談闊論、把酒言歡,冷暖的對比,那麼強烈:置身屋內,讓人覺得格外溫馨;置身屋外,不由得想起賣火柴的小姑娘,那般淒涼!

大雪天氣注意“十防”

瑞雪漫天飛舞,給人們帶來心情愉悅的同時,也會對健康帶來潛在的傷害。所以,提醒雪天要注意“十防”:

一防跌倒:“下雪天,防滑、防跌、防撞對老人來說最重要。”建議骨質疏鬆的老人下雪天最好不要出門。

二防中風:對於血管彈性差的人,氣溫急劇變化會帶來血壓波動,引發中風。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血液中的兒茶酚胺增多,導致全身血管收縮。同時,氣溫較低時,人體排汗減少,血容量相對增多,這些原因都可使血壓升高,促發腦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原發疾病的治療,其次注意發現中風先兆,如突然眩暈、劇烈頭痛、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

三防心臟病: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節與冬末初春為急性肌梗塞的兩個發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氣溫偏低刺激人體交感神經,引起血管收縮外,寒冷還能增加血中纖維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導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狀血管。此外,病變的冠狀動脈對冷刺激特別敏感,遇冷收縮,甚至使血管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誘發心絞痛,重者發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應重視防寒保暖,根據天氣變化隨時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襲;還要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體檢,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溶栓、降脂、擴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藥物。

四防消化道潰瘍:這時由於寒冷刺激人的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支配內臟的植物神經處於緊張狀態,在副交感神經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腸凋節功能發生紊亂,胃酸分泌增多,進而刺激胃粘膜或潰瘍面,使胃產生痙攣性收縮,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從而引起胃病復發。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飲食調養,日常膳食應以溫軟淡素、易消化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時定量,忌食生冷,戒煙戒酒,還可選服一些溫胃暖脾的中成藥。

五防呼吸道疾病:包括感冒、咳嗽、肺炎等。

六防煤氣中毒:利用煤氣洗澡或用煤爐取暖,都可能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七防虛脫:長時間用熱水洗澡,很容易發生虛脫而暈倒。此時應讓虛脫者平臥,並口服溫鹽水。

八防晨練病:天氣寒冷時一些人堅持早鍛煉,因身體未適應露天環境,很容易發生心慌、胸悶或低血糖反應。

九防燙傷:用熱水袋給老人或嬰兒取暖,因他們對溫度不敏感,很容易發生燙傷。

十防不當禦寒方式:包括門窗緊閉不通風、鑽進被窩蒙頭睡等。

南方仍然可見溫暖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尚多在8℃至9℃,很多地方冬天不太冷,不下雪,明明是冬天,卻可以穿著薄薄的連衣裙去逛街;或者雖然寒冬季節,只需著襯衣和外套,褲子也只用穿一條稍厚的即可。與北方的秋衣秋褲、毛衣毛褲、棉衣棉褲、圍巾帽子手套等冬日必備裝備,是無法想像的輕薄。但這段時間南方晝夜溫差大。而且大雪期間,華南降水多在15毫米以下,華南西部更不足5 毫米,已是“冬幹”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