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治腎病
對於腎方面的疾病,自古以來都有病人一直發生,而不管是那一個名義,對於治療腎這方面都有一些自己的方法,早就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就記錄一些治療腎病的藥方,這些藥方在治療市面上都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那本草綱目治腎病都有哪些藥方呢?
益氣化瘀補腎湯
[組成] 生黃芪30克,仙靈脾20克,石葦15克,熟附子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全當歸10克,川續繼10克,懷牛膝10克。
[功能] 益氣化瘀、溫陽利水、補腎培本。
[主治] 慢性腎炎日久,腎氣虧虛,絡脈瘀滯,氣化不行,水濕瀦留,腎功損害,纏綿不愈者。
[用法] 須用益母草90-120克煎湯代水煎藥,日一劑,早晚分服。
[方解] 慢性腎炎的病因較為複雜,脾腎兩虛為發病的內在因素,風、寒、濕、熱為發病之誘因,而臟腑、氣血、三焦氣化功能失調是構成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治療上當標本兩顧,補瀉並舉,益氣化瘀,通腑泄濁,庶可奏功。故以益氣化瘀,溫陽利水,補腎培本為法治之,擬制“益氣化瘀補腎湯”。方中黃芪甘溫,專司益氣培本,促進血液迴圈,且能利水;仙靈脾辛甘性溫,功補腎陽,祛風濕;附子辛熱,補陽益火、溫中焦,曖下元,在慢性腎炎全過程中,脾腎陽虛是主要證型,而黃芪、仙靈脾、附子是關鍵藥物,除舌質紅絳、濕熱熾盛者外,均應選作主藥,附子、仙靈脾除溫腎外,還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石葦甘苦性平,功專利水通淋,且能消除腎小球之病,有抑制過亢衛氣之功;川芎辛溫,為活血理氣之要藥;紅花辛溫,活血破瘀生新,且有降壓之功;當歸甘辛溫,補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川續斷苦溫、利水、消腫。益母草用大劑量時,有明顯的活血利水作用,且能消除尿中之蛋白,屢試不爽
[加減] 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或各型慢性腎炎合併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嚴重蛋白尿者,去黃芪、紅花、加連翹18克、漏蘆18克、巴葜18克、地鱉蟲9克、魚腥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蟬衣4.5克;各型慢性腎炎以腎功能低下為主者,加炮山甲片7.5克;臨床辨證為陽虛,加肉桂4克、鹿角霜10克、巴戟天10克;腎陰虛者加生地黃15克、龜板15克、枸杞子12克、女貞子12克、旱蓮草12克;脾虛者,加黨參15克、白術15克、懷山藥20克、苡米仁30克;尿蛋白增高者,加金櫻子12克、芡實15克、益智仁12克;浮腫明顯並伴高血壓者,加水蛭1.5克(研末裝入膠囊早晚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壓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廣地龍15克;血尿者,加琥珀3克(研末分早晚吞服)、茅根30克;尿少且短澀者,加蟋蟀18克、沉香4.5克(共研末入膠囊,每服6粒,一日三次)有較好的利尿之功;血膽固醇高者,加澤瀉15克、生山楂20克;尿中顆粒、透明管型多者,加熟地黃20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5克;非蛋白氮及肝酐明顯升高者,加生大黃10-20克、丹皮12克、六月雪30克、扡扡活30克,並配合中藥煎液灌腸;濁陰上泛而出現嘔吐、眩暈,病情危篤,服藥困難者,改用生大黃10-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六月雪30克、丹參18克、生牡蠣30克等,煎成200毫升作保留灌腸,每日二次,並配以“醒腦靜”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