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血液病發燒

血液病是造血系統方面更的疾病,血液病發燒、貧血、出血是這類疾病最大的特點。導致血液病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遺傳都是常見的原因,我們要對主要的血液疾病有所認識,一旦發生的時候,及時的進行治療,避免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

一、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可致低或中度發熱, 罕見高熱。臨床上急性溶血性貧血多為應用藥物(如解熱鎮痛藥、磺胺類等)或感染而誘發。溶血性貧血引起發熱的機制可能與紅細胞破壞及引起溶血的原發病(如結締組織疾患等)有關。常見發熱的溶血性貧血有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綜合征、其他血管內溶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溶血性貧血引起的發熱常合併貧血及溶血表現, 且隨著溶血被控制體溫漸恢復正常。瘧疾引起的溶血性貧血可致高熱、寒戰、大汗等。急性溶血性貧血臨床表現為突發的高熱、腹痛、嘔吐、腰背疼痛、貧血、黃疸及茶色尿,嚴重者可發生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病程持續1~2天至1周左右。

二、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

該病多高熱, 可持續, 可不規則。起病急,病程短,預後差。該病多伴肝脾淋巴結腫大、黃疸、全血細胞減少以及進行性全身衰竭。惡組致高熱的機制不詳。明確診斷依賴於骨髓或其他部位活檢,檢測出異常組織細胞,另外還需要排除反應性組織細胞增生症。

三、噬血細胞綜合征

一般起病急,病程進展快,發熱常伴隨貧血、出血、肝腫大,甚至出現肝衰竭。該病可由各種感染(如EBV、寄生蟲)性疾病、血液疾病特別是淋巴瘤引起。診斷時,應注意尋找病因。對於感染所致的反應性噬血細胞綜合征,應控制感染,進而控制發熱。

四、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障本身並不發熱,發熱是由於繼發感染而引起。重型再障者起病急,常早高熱。由於粒細胞缺乏,介導炎症反應的細胞明顯下降,感染的症狀和體征通常較輕微,感染灶不容易局限,輔助檢查不容易發現有意義的提示。除發熱外,再障還伴有貧血和出血,但肝、脾、淋巴結一般情況下不腫大,外周血象呈現三少,網織紅細胞減少。

五、淋巴瘤

淋巴瘤發熱可表現為持續性或週期性,多為低熱,對抗生素無反應。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化療效佳。此類發熱合併淋巴瘤的表現, 如淺表或深部淋巴結腫大、縱隔增寬、肝脾大或胃腸浸潤表現、皮膚浸潤表現,還可伴有消瘦、盜汗,胸、腹水、腹部包塊等。

淋巴瘤的發熱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途徑:(1)腫瘤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的多種細胞因數,如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數、干擾素等,作為內生致熱源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而引起體溫升高;(2)淋巴瘤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或腫瘤局部壓迫致引流不暢而易感染各類細菌、病毒和真菌;(3)淋巴瘤細胞侵犯中樞神經系統而致體溫改變。

可通過病理查到淋巴瘤細胞。部分患者發展為淋巴瘤白血病期, 可見外周血和骨髓中出現瘤細胞。

六、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骨髓及其造血組織中幼稚細胞腫瘤性的增值所致的一種惡性疾病。本身可引起腫瘤性發熱,也可因粒細胞減少或免疫功能降低繼發各種感染相關性發熱。白血病發熱偶見高熱,偶見低熱,熱型多不規則。低熱一般認為是腫瘤相關性發熱,高熱則提示為存在繼發感染,也有高熱無感染的情況。無感染者用抗生素無效。除了發熱,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貧血、出血、肝脾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等,通過白血病相關檢查不難作出診斷。

七、骨髓壞死

無論何種原因導致的骨髓壞死, 均可引起發熱,甚至高熱。原因可能與引起骨髓壞死的原發病有關, 也與異常免疫及壞死組織吸收熱有關。該類發熱很難控制。多預後不良。

八、血液病治療相關性發熱

惡性血液病化療, 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防治, 可引起化療刺激性血管炎和腦脊膜炎, 進而發熱;輸血及血液製品、生物製品的應用, 可因熱源而致免疫性發熱。

九、血液病合併感染性發熱

很常見, 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也可致“抗生素熱” 。

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為EB病毒感染所致。臨床表現為發熱、咽炎、淋巴結腫大。發熱常為高熱,持續1~2周。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肝功能異常。實驗室檢查顯示,外周血淋巴細胞增多,EBV檢測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