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胸痹吃什麼藥

胸痹屬於中醫中的病症名稱,患病之後會有胸部悶痛、背部疼痛的特點,致病因素有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心理方面的原因都會導致胸痹的發生,顯然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因此,能夠治療胸痹的藥物就成為了最關心的事情。那麼,胸痹吃什麼藥?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看看吧。

胸痹心痛有幾種不同的症狀,需要對症下藥。

1.寒凝心脈

證候:卒然心痛如絞,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脈沉緊或促。多因氣候驟冷或感寒而發病或加重。治則:溫經散寒,活血通痹。主方: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

若疼痛劇烈,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痛無休止,伴有身寒肢冷,氣短喘息,脈沉緊或沉微者,為陰寒極盛,胸痹心痛重證,治以溫陽逐寒止痛,方用烏頭赤石脂丸。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發作時含化可即速止痛。

陽虛之人,虛寒內生,同氣相召而易感寒邪,而寒邪又可進一步耗傷陽氣,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溫陽散寒,不可一味用辛散寒邪之法,以免耗傷陽氣。

2.氣滯心胸

證候:心胸滿悶不適,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治則:疏調氣機,和血舒脈。主方:柴胡疏肝散。

若兼有脘脹、噯氣、納少等脾虛氣滯的表現,可用逍遙散疏肝行氣,理脾和血。若氣鬱日久化熱,心煩易怒,口幹,便秘,舌紅苔黃,脈數者,用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如胸悶心痛明顯,為氣滯血瘀之象,可合用失笑散,以增強活血行瘀、散結止痛之作用。

氣滯心胸之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厚樸、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品,但不宜久用,以免耗散正氣。如氣滯兼見陰虛者可選用佛手、香椽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

3.痰濁閉阻

證候:胸悶重而心痛輕,形體肥胖,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黏,噁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治則:通陽泄濁,豁痰開結。主方: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滌痰湯。

若患者痰黏稠,色黃,大便幹,苔黃膩,脈滑數,為痰濁鬱而化熱之象,用黃連溫膽湯清熱化痰,因痰阻氣機,可引起氣滯血瘀。另外,痰熱與瘀血往往互結為患,故要考慮到血脈滯澀的可能,常配伍郁金、川芎理氣活血,化瘀通脈。

若痰濁閉塞心脈,卒然劇痛,可用蘇合香丸芳香溫通止痛;因於痰熱閉塞心脈者用猴棗散,清熱化痰,開竅鎮驚止痛。

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術、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散結之品,但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當配合健脾化濕之品。

4.心氣不足

證候: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晄白,或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或結代。治則:補養心氣,鼓動心脈。主方:保元湯。

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乾咽幹,心煩失眠,舌紅或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可用養心湯,養心甯神,方中當歸、生地、熟地、麥冬滋陰補血;人參、五味子、炙甘草補益心氣;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養心安神。

補心氣藥常用人參、黨參、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而生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