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基因突變的類型有哪些?

基因突然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行為,而且存在著少利多害的特點,所以一旦發生給身體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從臨床研究結果來看,基因突變有營養缺陷型、抗性突變型、發酵陰性突變型、條件致死性突變型等四種,所以在治療之前一定要先確定病因,然後才能對症治療。

1.營養缺陷型:突變後因某種酶的缺失需要額外添加某種營養成份方能生長繁殖者。一般用“+”代表能利用自然存在的某種成份或能合成某種成份的中間體,而“—代表不能合成該成份的菌株。如his-則代表組氨酸缺陷型,需在培養基中加入組氨酸。

2.抗性突變型:一般以S代表對化學藥物或抗生素敏感,r代表有抵抗力。如str8代表該菌株對鏈黴素敏感,在有鏈黴素存在時不能生長。這類突變型最易獲得,應用亦廣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發酵陰性突變型:突變後失去發酵某種糖的能力但仍能利用其他糖做為碳源。這是由於突變後失去能分解該糖的酶。由於乳糖發酵可用指示劑根據pH改變而顯示,故可Lac-(乳糖發酵陰性)突變株作為研究工具。

4.條件致死性突變型:在某一條件下具有致死效應,突變株不能生長,但在另一沒有致死效應的條件下仍可生長。最常用者為溫度敏感性突變型。它們在親代能生長的溫度範圍內特別是較高濕度(42℃)不能生長,但在較低溫度(25℃)則能生長。這種菌株稱為ts株。其發生的原因是某些酶的肽鏈結構發生改變後,降低了酶的抗熱性。因此在較高溫度下不能生存。這種用溫度篩選突變株的方法比較簡便,應用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