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受損能修復嗎
大腦是人體很神秘的地方,人類靠大腦思考指揮身體各器官進行工作,所以當大腦產生疾病的時候,人就會非常恐懼。有些腦部疾病是慢性疾病,有些則是由慢性疾病發展而來的。有些人發生意外大腦可能會受損,那麼大腦受損能修復嗎?想瞭解的朋友可以閱讀下面內容哦~
通常來說,腦神經損傷是能夠有一定的恢復但是如果想要完全恢復的話,就得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調養,從中醫的角度上來說,腦神經損傷主要是因為腎精不足,不足以供養神海而導致的病症,如果想要完全恢復。首先必須要積極的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在治療期間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滋補腎陰的藥物來進行輔助治療,同時也可多食用一些核桃,魚,牛奶等對腦神經有益的食品來進行調養。
二、腦神經元損傷的分類
1、嗅神經損傷
常有篩骨骨折或額底腦挫傷表現,如腦脊液漏(【腦脊液漏】:腦脊液腔與顱外相通,有腦脊液漏出者稱為腦脊液漏)、一側或雙側嗅覺部分或完全喪失。
2、視神經損傷
常伴有累及眶尖和視神經管的前、中顱窩骨折。病人傷後即出現視力下降甚至失明,直接光反射消失,間接光反射正常。若視交叉部受損,出現雙眼視力受損,視野缺損。
3、動眼、滑車、外展及三叉神經眼支損傷
常有蝶骨小翼、顳骨岩部及頜面部骨折表現。動眼神經傷者可見複視、上瞼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偏向外下方;滑車神經損傷可見向下凝視時出現複視。
4、面、聽神經損傷
常有顳骨岩部及孔突部骨折,傷後不同時間出現面部癱瘓、同側舌前2/3味覺喪失、角膜炎、耳鳴、眩暈、神經性耳聾等表現。
極少出現。常有枕骨骨折。表現吞咽困難、咽反射消失、舌後1/3味覺喪失、聲音嘶啞、肩下垂、傷側舌肌萎縮、伸舌偏患側。
三、腦神經損傷和腦癱的關係
腦的損傷部位與腦性癱瘓病型的關係
1、錐體系損傷:從大腦額葉的皮質運動區開始,經過腦幹,至頸髓最上端的各個水準的錐體系損傷,引起隨意運動障礙,主要為痙攣型患者。
2、錐體外系損傷:錐體外系結構十分複雜,包括大腦皮質、紋狀體、背側丘腦、底丘腦、紅核、黑質、腦橋核、前庭核、小腦與腦幹網狀結構等以及它們的纖維聯繫,最後經紅核脊髓束、網狀脊髓束等中繼下行終止於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
3、小腦損傷:出現肌緊張的異常低下、意向性震顫、失調等症狀的小腦性腦性癱瘓,即共濟失調型腦性癱瘓。
四、造成腦神經元損傷的病因
顱腦損傷始於致傷外力作用於頭部所導致的顱骨、腦膜、腦血管和腦組織的機械形變(mechanical distortion)。損傷類型則取決於機械形變發生的部位和嚴重程度。原發性腦損傷主要是神經組織和腦血管的損傷,表現為神經纖維的斷裂和傳出功能障礙,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功能障礙甚至細胞的死亡。繼發性腦損傷包括腦缺血、腦血腫、腦腫脹、腦水腫、顱內壓升高等,這些病理生理學變化是由原發性損傷所導致的,反過來又可以加重原發性腦損傷的病理改變。
顱腦損傷後的急性期往往伴有顱內壓增高,如得不到及時治療容易引起腦疝,且腦組織由於長時間受壓後可導致不可逆腦損害甚至死亡。因此,對於具有手術指征的患者行急診手術有助於解除顱內高壓,為原發性腦損傷的恢復提供條件,且有利於避免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生。國外有學者認為早期診治是提高顱腦損傷患者生存率、降低死殘率的關鍵,並提出了1h以內的“黃金救治時間”。
目前,認為手術指征主要包括:開放性顱腦創傷;急性顱內占位性血腫、中線移位明顯;意識進行性惡化;伴有腦受壓的粉碎性凹陷型顱骨骨折;伴有瞳孔散大者。
對顱腦創傷患者進行頭顱動態CT觀察顱內環池、四疊池、中線、腦室等變化,對早期病情判斷、預後預測及指導臨床救治均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動態CT觀察顯示基底池受壓變窄或閉塞、中線移位超過10mm者,及時行血腫清除、開放減壓手術,能有效降低病死率,且部分患者能獲得良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