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鑒別診斷
人們胃部疼痛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自己患了胃部,但是是哪種胃病人們可能並不瞭解。想要瞭解自己患的是什麼胃部疾病,一定要瞭解每種胃部疾病的鑒別診斷方法,才能準確的判斷出來。慢性胃炎的病症有很多,下面是一些慢性胃炎的鑒別診斷方法,大家可以來瞭解一下哦~
1、分類: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大多無明顯症狀,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現。可有上腹飽脹不適,以進餐後為甚,和無規律性隱痛、噯氣、反酸、燒灼感、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少數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現,一般為少量出血。A型胃炎可出現明顯厭食和體重減輕,可伴有貧血。在有典型惡性貧血時,可出現舌炎、舌萎縮和周圍神經病變如四肢感覺異常,特別是在兩足。
1.1.按解剖部位分類本病非常多見,男多於女,按解剖部位分為2類。
1.1.1.慢性胃體炎(A型胃炎):少見,主要由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病變主要累積胃體和胃底:常有遺傳素質參與發病,約20%可伴有甲狀腺炎、艾迪生病或白斑病。
1.1.2.慢性胃竇炎(B型胃炎):十分常見,此型胃炎絕大多數由Hp感染所致,少數由其他病因包括膽汁反流、非甾類消炎藥、吸煙和酒癖等所致。
1.2.1.淺表性胃炎:炎性細胞浸潤局限於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層的表層,腺體完整無損。
1.2.2.全層黏膜炎:炎性細胞向深層發展累及腺體區,但腺體基本上保持其完整狀態:
1.2.3.萎縮性胃炎:炎症進一步發展,腺體破壞、萎縮、消失,黏膜變薄。隨著腺體的萎縮,炎性細胞也逐漸消失,表面上皮細胞萎縮並失去分泌黏液的能力。
1.3.化生在慢性胃炎的進展中,胃腺細胞可發生形態變化。
1.3.1.腸腺化生:指胃腺轉變為腸腺樣,含杯狀細胞。
1.3.2.假性幽門化生:指胃體腺轉變成胃竇幽門腺的形態,常沿胃小彎向上移行,使胃的兩種黏膜交界上移,也可下移至十二指腸球部,為Hp在該處寄居創造了條件。
1.3.3.不典型增生:胃小凹處上皮常可發生增生,增生的上皮細胞和腸化生上皮可發生發育異常,形成所謂的不典型增生,表現為上皮細胞核大、失去極性,增生的細胞擁擠可有分層現象,黏膜結構紊亂,有絲分裂象增多。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被認為是癌前病變。
2.1.中上腹不適,飽脹,食欲不振。
2.2.暖氣,反酸,噁心。
2.3.不規則腹痛,無週期性。
2.4.消化道出血,貧血(胃粘膜糜爛者)。
3、臨床特點:老年人慢性胃炎的臨床特點,症狀與病程常不典型:
3.1.主訴較少,症狀較輕,過是老年人感受性遲鈍的表現。
3.2.平時無明顯症狀,以出血,癌變等合併症為初發表現。
3.3.萎縮性胃炎發生率高於年青人,胃酸低下,易癌變。
3.4.併發症與伴發病較多
3.4.1.併發出血,不易止血,由於胃粘膜血管硬化,血溶量減少重要器官血液灌流不足。
3.4.2.電解質紊亂多見嘔吐、腹瀉後易發生電解質紊亂。
3.4.3.慢性胃炎常伴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