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令狐恩強:有人因發怵做胃鏡錯過早期診斷最佳時機

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消化內鏡創新發展分會成立大會”暨“2018第五屆消化內鏡創新節”上,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主任令狐恩強教授提出內鏡微創診療思維與內鏡“無症狀期”介入的診療新模式。他指出,“許多人一說到要做胃鏡就發怵,以至於明知自己有病症,卻不願意去做電子胃鏡檢查,錯過了早期診斷的最佳時機。”

近年來,我國內鏡相關研究在國際期刊發表量增長近20倍,相關學術成果被寫入國際指南,在國際學術界上開始嶄露頭角。在2009年之前,中國的內鏡技術與國外相比有明顯差距,而自“隧道技術”開創以來,中國的內鏡技術大幅提升,領先於發達國家。

令狐恩強教授帶領團隊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的基礎上研究出了消化內鏡隧道技術(DETT)。這項技術是在黏膜層和固有肌層之間打一條通道,通過“隧道”對消化道黏膜層側、固有肌層側及穿過固有肌層到消化管腔外進行診療。創傷更小,手術用時更短,術後恢復效果更佳。內鏡也可直達縱膈和心臟周圍,從而替代部分胸外科手術。至此,中國內鏡技術實現了從“微創”到“超級微創”的突破。

無創技術也是令狐恩強不懈探索與實踐的領域。磁控膠囊胃鏡就是如此。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受檢者只需隨水吞下一顆內置攝像與信號傳輸裝置的膠囊機器人,即可接受無痛、無創、無麻醉的胃鏡檢查。醫生通過精准控制膠囊在胃內的運行軌跡,對人體胃部進行系統完整的檢查。

“這種檢查可以叫做無創內鏡檢查,就是沒有創傷的內鏡檢查。對於提高胃病和早期胃癌發現比例,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令狐恩強認為。除了檢查方式上的創新,人工智慧的融合應用也讓安翰“磁控膠囊胃鏡”系統變得更加易於推廣普及,進而解決醫療資源緊缺問題。“人工智慧在內鏡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以目前磁控膠囊胃鏡的應用情況來看,醫生閱片的速度提升了20倍,人工智慧對於胃部病變的識別率高達97%以上,大大降低了漏診率”,他強調,“大資料分析對中國胃癌防治戰略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