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後肢體疼痛怎麼辦
偏袒不同於全身癱瘓,全癱會導致肌肉無法收縮活動,呈現完全不能活動的狀態。偏癱屬於急性腦血管病的一種,患病時身體同側的肢體以及面部肌肉不能活動。平時日常生活中,若症狀比較輕微,還是可以行走的。有些偏癱病人會有肢體疼痛的感覺,那是因為長期未活動所導致的神經性疼痛。來瞭解一下。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當腦血管病進入恢復期後,如不及時進行康復鍛煉,偏癱側肢體就會發生攣縮、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劇烈疼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那麼為何偏癱患者會出現肢體疼痛的症狀呢?
專家指出:引起偏癱患者肢體疼痛的原因不止有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一、在患者出現偏癱後數月會出現肩關節周圍炎,其臨床初期表現為上臂外展和上抬時疼痛,以後逐漸加重,病人出現持續性上臂和手劇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難以入睡。此外,足趾嚴重屈曲、內收,肘、膝關節屈肌萎縮,跟腱縮短,當觸地受壓或活動時,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二、患者在上肢完全癱瘓後,肩關節周圍肌肉鬆弛,再加上重力的影響,會使肩關節因受到牽拉而發生半脫位。病人經常感疼痛或不適,尤其是在給患肢被動運動時,疼痛就更厲害。
肩關節出現這種功能是由於當肢體癱瘓後,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鬆弛,固定關節的功能減弱,加之重力作用,肩關節就會離開關節窩,滑到下面去了,臨床上就出現肩關節外形改變,並產生疼痛。
三、在腦血管病後1-3個月,患者會出現肩手綜合征,引起病人出現後肩痛、手痛的現象,此時如不及時治療,則有可能引起殘疾。
許多人因為偏癱疾病的存在而不能夠像往常那麼隨心所欲,而在縱多的神經內科疾病門診中,偏癱疾病的發病率算是比較靠前的。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對偏癱疾病畏懼的原因。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夠多加注意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