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大腸道血管瘤是什麼?

大腸血管瘤是指人體腸道部位的一種腫瘤,好發於現代人群,一般是由於長期飲食不衛生,或者是經常便秘,便血等引起的一種疾病,而出現大腸血管瘤對身體的健康危害還是很大的,會容易導致出現大便出血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平時多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大便規律。

大腸血管瘤

大腸血管瘤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錯構瘤,屬於血管瘤病變,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就已經存在,一般為單發,少數為多發,大多數血管瘤比較小,一般在幾毫米到2釐米,直腸血管瘤一般比較大。顯微鏡下可分為毛細血管樣血管瘤及海綿樣血管瘤,或混合性血管瘤。鏡下觀察瘤體由纖細的緊密連接的新生毛細血管形成,其間有少量間質成分。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系胚芽的錯構所致,即中胚層血管系組織在胚胎發育時發生障礙和異常。

臨床表現

1、便血與貧血

便血是大腸血管瘤常見症狀,可反復或持續少量出血,因而患者伴有慢性貧血。也可見突然大出血導致休克。

2、腸梗阻

息肉型結腸血管瘤患者除下消化道出血表現外,還可引起腸梗阻;息肉型結腸血管瘤患者有因腸套疊引起的腸梗阻病史,部分患者還可以出現腸扭轉。

3、直腸刺激症狀

如結腸血管瘤個體較大或發生低位直腸血管瘤時,患者可出現腸道刺激征:腹部隱痛、腹瀉,有裡急後重、排便不盡感。

4、凝血機制障礙

結直腸血管瘤另一特徵表現為全身凝血機制障礙,並由此會加重腸道出血。

檢查

1、組織活檢病理學檢查

組織活檢病理學檢查可引起大出血應慎重使用。

2、其它輔助檢查

(1)腹部X線平片檢查?:可見典型或成串靜脈鈣化石,雙重鋇餐檢查可顯示黏膜下腫塊或息肉樣改變,並伴有可移動性的鈣化點。

(2)內鏡檢查:對大腸血管瘤的診斷有較大價值,內鏡下可見腸黏膜紅色充血,有淺藍色結節形腫塊或紫葡萄色界限清楚腫塊,容易出血。

(3)選擇性內臟動脈造影:可發現異常血管叢或充盈缺損及靜脈相延遲,可獲診斷。

診斷

大腸血管瘤缺乏特徵性臨床表現,診斷較困難,但對於幼年開始慢性間歇性下消化道出血,且隨年齡增長而加重,並伴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考慮大腸血管瘤可能:伴有腹痛、腸套疊、腸扭轉;伴有皮膚黏膜血管瘤病變。

治療

1、內鏡下治療

血管瘤較小,未破潰出血或出血量小的患者,可在內鏡下採用高頻電灼、鐳射、微波凝固或硬化劑注射等非手術療法。

(1)高頻電灼凝固治療:利用高頻電流在局部組織產生熱效應,使腫瘤凝固、壞死脫落達到治療目的。

(2)鐳射凝固治療:鐳射產生熱能可使腫瘤血管收縮,小血管封閉,局部水腫影響出血血管的通暢,同時熱能損害血管內皮,可啟動凝血機制的連鎖反應,產生繼發性血管內血栓形成,導致腫瘤凝固壞死、脫落。氬鐳射和脈衝Nd∶YAG鐳射可封閉直徑2毫米的血管,故在內鏡直視下可治療大腸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