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突發性大便失禁

在人的消化系統中對大便有著完全的控制能力,因為消化系統中存在很多括約肌,特別是肛門處的括約肌,對一個人的大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括約肌出現了問題,就會引發大便失禁的情況。大便失禁往往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情況,在不少人的身上發生的是突發性大便失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大便失禁,指的是患者因為失去對腸道運動的控制能力而導致的糞便從直腸漏出,也稱為肛門失禁,包括無法控制全部大便、部分大便漏出和肛門排氣時順便排出少量大便等症狀。控制大便需要直腸、肛門和神經的和諧配合,任何一個“部門”不能有效工作,都會導致大便失禁。

具體負責將大便控制在直腸內的有2組肌肉:外肛門括約肌和內肛門括約肌。當直腸內有大便進入,但當時不是最佳排便時間的時候,直腸神經負責調整直腸感覺,指令直腸寬鬆些,以便容納被推入直腸的大便,同時指導人腦準備好排便。

大便失禁其實很常見

雖然大便失禁常見,但是醫生大多不常給出正式診斷。

老人和婦女是最常見的人群。多次外科手術治療痔瘡也會導致肛門排便失禁。大部分人不會在公共場合討論大便失禁,更不會將這些問題在人多的場所和用餐的時候提出。因此造成一種假像,認為大便失禁並不是常見病。

為何發生大便失禁?

通常腹瀉、便秘以及所有影響直腸和肛門控制力的原因,都可以導致大便失禁。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力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造成大便失禁;除此之外,產婦生產、外傷、手術損傷、神經功能失常、糖尿病、中風等也有可能導致大便失禁;更應引起關注的是放射性損傷(放療併發症)、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均可以導致更為嚴重的大便失禁。

如何診斷大便失禁?

患者可能第一次、甚至以後的很多次,只能從醫生那裡得到十分有限的幫助。但是,只要去對此有專長的醫生那裡就診,要得到高度專業化的治療也並非難事。

一系列針對肛門、直腸的專業檢查,比如腸鏡、肛門測壓、肛門超聲、肛門排空測試等,對於確診病因,以及判斷盆底其他疾病有重要作用。

如何治療大便失禁?

經過規範、系統的治療和科學的飲食健康教育,一般來說大便失禁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治癒。但由於原因眾多,醫生也需要針對性地給出具體方案。

結腸造瘺術是對付大便失禁的最後一招,但是要做好準備,因為這樣的話,患者需要依靠在腹壁掛一個集納袋來收集糞便。

一個小竅門,改善大便失禁

同時也要注意,將提肛、收肛作為日常功能鍛煉和習慣訓練非常重要。事實上,一些具有高學歷的人也不懂何為“提肛”,遇到這樣的人,套用一個流行詞也只能說是“醉了”。

其實提肛運動很簡單:練習時,放鬆全身,將臀部、會陰部及大腿部肌肉收緊,舌抵上齶,向上收提肛門的同時吸氣,稍摒息凝神,然後慢慢呼氣,緩慢放鬆肛門及全身肌肉。如此反復進行15~20次,每天做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