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促進心理健康的途徑有有哪些?

心理上的健康對于人體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而心理上的健康不僅可以使人有更健康的思維,同時也可以對大腦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對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處,而促進心理健康的途徑也有很多種,可以通過心理上健康的原則,或者是相關的知識等。

促進心理健康的原則與途徑

一、促進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則

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依據不同作者的各種意見,大致將這些原則歸納如下:

(一)遺傳因素、教育因素與認知因素并重的原則

人的生長發育,特別是大腦的細胞構筑和工作強度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但腦的功能特點和以腦功能為基礎的認知策略與能力,卻是在一定生存環境(教育)中,與環境(教育)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反過來,人的認知特征又制約著情緒和行為,為此,人要獲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著三種因素并重的原則行事。

(二)人與環境的協調原則

心理健康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能否取得動態協調平衡的過程。特別是人際關系之間的協調。由于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打破這種平衡的條件和境遇,因而,學會應對和協調人際關系,對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人對環境的適應、協調,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順應,而更主要的是積極意義上的能動的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身心統一的原則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緊密相關,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因此,通過積極的體育鍛煉、衛生保健和構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強體質和生理功能,這將有助于促進心理健康。

(四)個體和群體結合的原則

生活于群體之中的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群體的影響,因此,個體心理健康的維護亦依賴于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就需要創建良好的群體心理衛生氛圍,以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同樣,個體心理健康亦對如何產生著影響。

(五)知、情、行相對平衡的原則

心理健康的發展既依賴于相應的知識,更取決于把理論付之實踐的行動。這里理論是指導,而實踐是歸宿,離開了理論,行動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沒有行動,再好的理論也是紙上談兵,無濟于事;反過來,生活實踐又將鑒別認知與行為的正確與否,能不能“吃一塹,長一智”,認識和總結經驗教訓,又是知與行能否達到平衡的關鍵。另外,在知與行的過程中必然伴有情緒和情感,它既是知與行的動力,但若調節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破壞力量。為此,將上述知、情、行調適平衡,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