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哆嗦是怎么回事
嬰兒哆嗦也是需要重視起來,這不是一種生理性因素,而是病理因素,很多的疾病在發生之前都會產生這種先兆反應,有的時候家長們沒有太過于在意自己寶寶,是無法在發病的第一時間就感受到他們的身體發生顫抖,還是應該要帶他們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以免是由于先天性疾病而導致。
肢體震顫大部分是生理因素和精神因素造成的,真正由病癥引起的只是少數。中醫認為,本癥病因多與“風”有關,與肝的關系較為密切。多郁易怒、心肝火旺、陽風內動,或年老體衰、肝腎不足、水不涵木、虛風內動,皆可引發肢體震顫。
此外,膽主決斷,倘若膽腑虛寒,則怯弱易驚,亦可引起肢體震顫。另外由疾病引起的,原發性震顫:是動作性震顫最常見的原因,帕金森氏病:臨床較為常見,也叫震顫麻痹。小腦疾病:小腦的腫瘤、血管性疾病、感染等會引起動作性震顫。其他病因引起的震顫:藥物中毒、酒精戒斷、肝腎功能衰竭、癔病等引起的震顫,病因消除后震顫就可消失。[1]
由于許多病因均可引起肢體震顫,要鑒別處理。常見的病有:
1、增強的生理性震顫:正常人的四肢、頭部、舌、軀干都存在著震顫動作。年輕時這種震顫動作快速
而細微,不易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抖動的幅度增大而頻率減慢,尤其在一定姿勢時表現得更為明顯。這種生理性的震顫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很小,但當強烈的恐懼、焦慮、暴怒、失眠、大量飲酒或服用某些藥物后,可能加重為沒有規律的搖擺性震顫動作。
2、原發性震顫:有50%~70%的患者有家族史。主要表現為緩慢進展的
姿勢性震顫或意向性震顫,無其他神經系統損害的癥狀。在靜止時一般不抖動,在運動時才出現,特別是在某一肢體對抗重力維持某一姿勢時更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不斷升高,發病原因無性別差異。女性主要表現為頭部震顫;男性主要表現為手的震顫。起初表現為間歇性震顫,只有在精神緊張、恐懼時誘發。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表現為持續性震顫。
3、帕金森氏病: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人(50~70 歲)的慢性進行性加重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靜止性震顫、強直和運動遲緩是帕金森病的三大癥狀。其震顫的特征是肢體每秒4~6 次的節律性震顫,主要在肢體靜止時出現,多從手開始,以后累及其他肢體。除此以外,病人常感到肢體發緊、動作不靈活,以后感到說話、吃飯、寫字、穿衣、起立、走路、轉身等動作困難緩慢,想開始某一動作很費力,一旦開始后又很難停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