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寒濕的中成藥
祛寒濕并不是屬于一個比較容易的事情,很多的人們在堅持很長一段時間治療以后也是沒有讓自己身體當中的寒濕徹底去除干凈,還是應該要依靠中成藥來逐漸調理,千萬不要過于著急,而且在飲食方面也應該要搭配上藥物的使用,多吃一些羊肉和牛肉等食物,這些食物就可以去除寒濕。
方法一
1、生姜大棗茶 大棗25~30克,生姜10克,紅茶0.5~1.5克。將大棗加水煮熟晾干。生姜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黃。再將大棗、生姜和紅茶葉用沸水沖泡5分鐘即成。每日1劑,分3次溫飲食棗。生姜驅寒,紅棗補血,姜棗健脾養胃療效很好,適用于體寒脾弱者。
2、薏米紅豆粥 一是薏米,一是紅豆。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干凈后放在鍋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濕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切忌放大米)祛除體內的濕寒,方法非常簡單,這兩個能當茶喝,能當飯吃,而且能解決大問題的。
3、生姜黑糖湯,小黃姜15g,黑糖16g,熬制30分鐘飲用,也可直接服用黑冠蔗茶,暖胃去濕寒。
“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食物的性味與體質的寒熱有著密切的關系,食物的性味須與體質屬性相適應,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為不同的癥候有不同的飲食禁忌。
冬吃羊肉、牛肉、火鍋較好,而開著暖氣吃冰淇淋、喝涼飲料不好;
早上是一天的開始,人體生理功能剛要開始旺盛,不要吃寒涼性食物來鎮靜它;
晚上少喝啤酒,因為啤酒屬寒性的,喝到胃里,中樞神經會把冷的信息傳遞到脊柱,容易出現腰酸背痛。 因人制宜。
寒性體質的人要多挑溫熱性食物,它們具有溫中、補虛、助陽、驅寒的作用,能改善其已衰退、沉滯、萎縮、貧血等癥狀。另外,適量食用辣味食物,散寒且刺激內分泌,尤其性腺;酸性食物,收斂、生津益陰,防止濕氣聚集體內。
方法二
湯類:參茸山海 原料:人參、鹿茸、牛鞭、裙邊
制作:
1.把牛鞭洗凈,切花刀,過水;水發裙邊切成塊,過水備用。
2.鍋下清湯,放入鹽、牛鞭、裙邊、鮮人參、鹿茸,開鍋后盛盅上蒸鍋蒸3小時即可。
五味扣素鮑 原料:五味子、百靈菇、銀耳、濃湯、鮑汁
制作:
1.百靈菇修成鮑魚形狀,加入鮑汁上小火煲4小時后,放入五味子再煲1小時,出鍋入盤用原汁打薄欠淋在素鮑上。
2.銀耳入濃湯蒸30分鐘,下鍋調味打薄欠澆在素鮑的四周,用枸杞和豆苗點綴其上。
蓯蓉老壇兒 原料:鮮肉蓯蓉、魚肚、遼參、魚翅、鮑魚、濃湯
制作:
1.蓯蓉洗凈,切成象眼塊,入濃湯小火煲20分鐘。
2.魚肚、遼參、魚翅分別泡發后,加入蓯蓉濃湯中,小火煲10分鐘,再下蠔油調味,打薄欠盛入紫砂盅即可。
1.進補不要過量,過量會傷身,溫熱性補藥一餐中不要超過3種。如一人用,最好一次一盅或一小碗即可。因為補是為了幫助陽氣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身體需要逐漸吸收,慢慢達到陰陽平衡。特別注意:人參、鹿茸、肉桂不適合高血壓及腦血管硬化的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