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脫肛的治療方法
小兒通常來說是不會出現脫肛的情形,但是也會存在一定的發病率,要是發生后家長們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過于的緊張和激動,要帶自己的寶寶去兒科做個詳細的檢查,等到確診后才可以進行治療,有的時候其實是由于先天性因素所導致,那么就是有先天性疾病才會引起一些并發癥。
腹腔鏡治療直腸脫垂多采取直腸固定術,具有手術損傷小,患者痛苦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
嬰幼兒的直腸與肛管上下處在一條直線上,其周圍組織比較松弛,肌肉比較薄弱(尤其是營養不良或有消化性疾病如肺結核患者),在2歲前后開始坐便盆排便,此時會陰底部所受腹壓要大,大便也硬一些,如有便秘需使勁屏氣,延長坐盆時間,或頻繁腹瀉,或有咳嗽,包莖、尿道膀胱結石等增加腹壓的情況,均容易引起脫肛。
小兒脫肛初始僅在用勁排便時出現,便后可以自動縮回。后來可能要用手幫助送回去,不大便時(如哭鬧時))也可出現。如長時間不將它送回,可發生水腫、滲血、潰瘍而引起墜脹、疼痛、里急后重,流膿血粘液。多發生在4歲以內的小兒,但1歲以內的嬰兒很少見到患此病,這個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可自行痊愈,絕大多數脫肛的患兒可在5歲之前自愈。
1、先天因素:與上兒直腸的解剖特點有關,即小兒的先天性因素是盆腔組織結構發育未完善,支持直腸的周圍組織相通薄弱、固定不牢。
2、后天因素:為腹腔內的壓力長期處于增高狀態,如用力排便、劇烈咳嗽、嘔吐、頻繁腹瀉;排便習慣不良,坐便盆時間過長等,都可以促使直腸脫重。這種情況不妨打個比喻,袖口看作肛門,如果夾里與里子連接不牢,夾里就容易從袖口脫出,脫肛的發生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