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乙肝是吃出來的嗎

本文專家: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卜淑蕊

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乙肝患者問:“醫生,我的病是怎么得的,是吃飯傳染的嗎?”那么,乙肝究竟是吃出來的嗎?關于乙肝的七個問題,專家告訴你答案。

問題一:乙肝是如何傳染的?

乙肝屬于性傳播疾病之一,主要的傳播途徑是血液為主,比如和乙肝患者共用剃刀、牙刷、吸毒共用針筒;破損的皮膚和粘膜(包括濕疹、疥瘡、口腔潰瘍或糜爛)暴露于血液或傳染性體液等等,就有可被傳染,另外就是母嬰垂直傳播。

但也不必恐慌,在日常的共餐、咳嗽、噴嚏、接吻、偶然接觸如握手、擁抱等不會傳播乙肝病毒。

問題二:如何預防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引起肝硬化、肝癌患者分別高達60-80%。為減少乙肝相關的并發癥,通過接種乙肝疫苗,是減少新發乙肝病毒感染首要和關鍵的措施。

其次是合理規范的治療,即通過抗病毒治療,延緩疾病進展,減少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發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同時也可降低感染者傳播疾病的風險,二者缺一不可。

問題三:查出乙肝,是否需要馬上治療?

由于機體的免疫清除病毒的功能,約95%急性乙肝患者可以自愈,因此對于新發的急性乙肝患者不需要立即抗病毒治療,對于5%轉為慢性乙肝的患者, 一般要觀察隨訪半年后,根據化驗情況再決定是否抗乙肝治療。

問題四:什么時候需要抗病毒治療?

對于慢性乙肝的患者而言,轉氨酶ALT高于正常上限的2倍及以上,HBV–DNA高于正常范圍,伴有腹脹、食欲差及乏力等癥狀,就要及時到正規醫院的專科(感染科或消化科)就診,決定是否進行抗病毒治療。

問題五: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有哪些?

對于符合抗乙肝病毒適應癥的患者,目前多個國際及國內治療指南提倡核苷類或干擾素兩大類藥物。對于核苷類治療1年以上的部分患者(HBV-DNA檢測不到、表面抗原定量水平低于1500IU),采用序貫或聯合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的優化治療方案,可以實現30%甚至以上臨床治愈率,極大地改善其生存質量,有效預防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問題六:用藥療程多久?何時可以停用抗病毒藥物?

研究證明核苷類藥物,目前單用核苷類藥物可以迅速降低病毒的復制,即DNA檢測陰性,但E抗原的血清轉換率較低,至少需要4年以上或者終身治療。聚乙二醇干擾素至少需要1-2年, 總之,根據HBsAg清除的指標來決定是否停藥。

問題七:乙肝患者的日常注意些什么?

避免勞累,戒酒,建議患者定期3-6月隨訪肝功能、DNA及甲胎蛋白(AFP)及腹部B超 ,正在抗病毒治療的患者按時用藥,切忌自行隨意停藥,會導致病毒耐藥或變異造成治療失敗及肝癌的發生。

[ 責編: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