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防風通圣散方歌

防風通圣散是中醫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藥材,可以治療非常多人們身體當中所出現的疾病,最為常見的就是高血壓,感冒和便秘等,這些常見疾病在發生以后就可以服用這種藥物來進行治療,但人們在服用藥物之前還是需要先征得醫生的同意,不然可能會導致自己的身體根本沒有辦法適應這種藥物。

防風通圣散,中醫方劑名。為表里雙解劑,具有解表攻里,發汗達表,疏風退熱之功效。主治表里俱實證。以憎寒壯熱無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舌苔黃膩,脈數。臨床常用于治療感冒、頭面部癤腫、急性結膜炎、高血壓、肥胖癥、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屬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

每服4錢,水1盞,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每日3次。病甚者,5-7錢至1兩;極甚者,可下之,多服2兩或3兩,得利后,卻當服3-5錢,以意加減。病愈,更宜常服,則無所損,不能再作。

本證多由外感風寒,內有郁熱所致,治療以發汗達表,疏風退熱為主。方中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于下。風淫于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為患,肝木受之,川芎、當歸、芍藥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結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白術健脾而燥溫。 [2]

本方汗、下之力峻猛,有損胎氣,虛人及孕婦慎用。若時毒饑饉之后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荊芥、麻黃、防風疏風解表,使在皮膚的風熱之邪得汗而泄,但麻黃量不宜太大,少用即可。

《醫方考》:“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讀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

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諸痛瘍瘡癢,皆屬心火,故表有疥瘡,必里有實熱。是方也,用防風、麻黃泄熱于皮毛;用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泄熱于肺胃;用荊芥、薄荷、川芎泄熱于七竅;用大黃、芒消、滑石、梔子泄熱于二陰;所以各道分消其勢也。乃當歸、白芍者,用之于和血;而白術、甘草者,用之以調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