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心臟有個小洞
很多帶有遺傳性疾病的人從生下來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 所以家長們會十分擔心自己的寶寶身體上出現什麼與其他小孩子不同的異常狀況。 因為這種異常狀況, 很可能是寶寶從媽媽肚子裡面就有的遺傳性疾病, 於是一些家長帶自己寶寶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寶寶是心臟上有一個小洞,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常見的心臟“小洞洞”有哪些
1、卵圓孔未閉
卵圓孔, 是胎兒時期左右心房之間的一道“小門”, 來自臍帶的血也是經此通道進入胎兒的左側心腔, 然後分佈到全身為胎兒提供發育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
隨著寶寶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 左心房壓力升高, 這道“小門”在壓力的作用下就會功能性閉合, 但有時這道“小門”還是會打開(即有少許血液通過), 通常在1歲以內才會在解剖意義上完全閉合。 因此很多小寶寶(小嬰兒)做心臟彩超後會被告知有卵圓孔未閉,
所以, 嬰兒時期的卵圓孔未閉屬正常生理現象, 不是先天性心臟病, 不需手術治療。 因此媽媽們不需要擔心, 可在1周歲時複查心臟彩超檢查確定卵圓孔是否關閉。
2、房間隔缺損
系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顧名思義, 就是兩個心房間的那堵“牆”(即房間隔)在胎兒期沒長好, 有個“洞洞”在房間隔上, 左心房的血液通過這個缺損去了右心房。
如果房間隔較小(通常小於3mm), 很多寶寶可以在3個月內自然閉合, 無需手術處理。 但部分缺損較大的(通常大於8mm)會影響寶寶生長發育的供血從而出現營養不良、氣促及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需要通過手術解決。
3、室間隔缺損
也是較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它則是室間隔在胎兒期沒長好, 左心室的血液通過缺損去了右心室。
與房間隔類似, 小的室間隔缺損也有自行閉合的可能性, 通常在1歲以內, 中型的室間隔缺損如果沒有臨床症狀(如反復呼吸道感染, 營養不良、心力衰竭等)也可先門診隨訪, 定期複查心臟彩超。 如果是大的室間隔缺損, 或出現上述症狀, 則需通過手術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