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牙時牙膏到底蘸不蘸水?牙醫幫你給刷牙“劃重點”
“刷牙時牙膏需要蘸水嗎?”
“我聽說要用軟毛牙刷, 是這樣嗎?”
“電動牙刷刷得干凈, 但我聽說那樣勁兒太大會把牙刷壞是嗎?”
……
相信很多人在提及如何刷牙時都會有諸如此類的一些疑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種各樣“高大上”的口腔保健用品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生活當中。 商家宣傳的“厚此薄彼”、你一言我一語的“百家爭鳴”實在讓普通消費者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更別提微信里隔三差五蹦出來“這樣刷牙等于慢性自殺”之類的危言聳聽了。
如何才能好好刷牙、高效刷牙又不把牙齒刷壞?以往我們所擔心疑惑的那些問題其實全部屬于細枝末節。
刷牙就是要清除“隱蔽”的牙菌斑
一般情況下, 我們的牙齒表面會附著一層由唾液、食物、細菌混合而成的膜樣結構, 稱為菌斑生物膜(下文稱“菌斑”)。 菌斑在相鄰兩顆牙齒間隙、牙與牙齦銜接處較厚, 牙齒光滑面較薄。 菌斑是細菌得以在口腔中駐扎、存活的主要形式。 而不同種類的細菌在扎根之后便開始“搞事情”。 有的細菌“負責”導致齲齒, 有的則負責引起牙周病。
我們日常刷牙、用牙線的主要目的即是清除菌斑。 上文提到, 菌斑在相鄰兩顆牙齒的間隙、牙與牙齦銜接處較厚,
刷牙要“有面兒也有里兒”
有些患者說:“我每天刷牙很認真, 牙齒看上去也很干凈, 但是怎么總是有齲齒。 這些齲齒都在哪里, 我照鏡子怎么都看不見, 舔也舔不到。 ”因為牙齒解剖外形的原因, 牙刷的刷毛無法進入相鄰兩顆牙齒的鄰接面。 殊不知我們在鏡子前觀賞閃亮皓齒時, 在我們看不見的牙齒鄰接面的細菌正“臥薪嘗膽、暗中密謀”。 這就需要借助牙齒鄰面清潔的工具。 我們熟知的牙線、牙縫刷都屬于這種工具。 每次在用牙刷刷牙之后,
牙線會使牙縫變大?想多啦
大家普遍的一個誤區是“使用牙線會不會導致牙縫變大”。 這個完全不必擔心, 我們的牙齒有著天然的生理動度, 也就是說正常狀態下, 牙齒會有一些輕微的擺動范圍, 此范圍小于1毫米。 而這活動范圍足以容納牙線通過。 每天使用牙線可以大大降低牙齒鄰接面的齲病患病率。 有些牙周炎患者因為有牙齦退縮, 在牙齒鄰接面的牙齦一端會看到“黑三角”。 即原本牙齦充盈的部分因為牙齦退縮而顯現出的三角形間隙。 選擇恰好能通過“黑三角”的牙縫刷, 會使鄰接面的清潔較牙線更加高效、徹底。
“紅白交界”區域最易“藏污納垢”
上文提到, 菌斑在牙與牙齦銜接處較厚。 除了牙齒鄰接面, 刷牙時的另一個重點即在此處。 牙齒為白色, 牙齦為紅色, 二者銜接處我們稱為“紅白交界”。 因牙齦有一定厚度, 在波浪形的“紅白交界”區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結構——齦溝。 齦溝處的菌斑是牙周炎的“始作俑者”。 大多數人的刷牙出血癥狀也源于此。 鄰接面有牙線、牙縫刷, 那“紅白交界”區如何清潔呢?建議大家刷牙的時候牙刷微微轉向牙齦方向, 這樣刷毛可以伸入齦溝, 即上牙刷毛微微沖上, 下牙刷毛微微沖下, 水平微微顫動, 即可清潔齦溝內菌斑。
刷牙避免“拉大鋸”
以往我們刷牙, 為了能更快地刷干凈, 很多人都會采用左右橫向大范圍“拉鋸式”刷法。
其次, 刷毛會將靠近牙齦部分的牙面刷出“凹槽”, 形狀類似砍樹過程中在樹根處留下的三角形切跡。 這種磨損會導致牙齒敏感, 嚴重者會暴露神經引發疼痛, 甚至導致牙齒折斷。 為避免這種情況, 我們推薦轉圈刷牙法或水平顫動加上下拂刷。
刷牙切記要“面面俱到”
牙齒暴露在口腔中有五個面, 咬合面、外側面、內側面、前側面、后側面, 并不因為有些面無法看到就不會發生牙病。 相反, 正是有些面因為無法看到,
希望大家在刷牙過程中, 少一些糾結, 多一些策略。 相信每人都可以擁有一口干凈健康的牙齒。
文/李杰(北京口腔醫院預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