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egfr基因突變檢測

不難發現很多孩子與父母在外貌性格方面都有著極大的相似度, 這主要是受到基因影響, 但是基因也存在著突變的可能性。 在基因突變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引發一些遺傳疾病, 因此也可以考慮進行一個基因突變檢測, 那么egfr基因突變檢測會從哪幾個方面來判斷患者的身體情況呢?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達產物, 是一種跨膜蛋白, 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家族第1個成員。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位于第7號染色體短臂上, 有28個外顯子。 其中EGFR酪氨酸激酶區域的突變主要發生在18——21外顯子, 其中19和21號外顯子突變更為重要, 尤其是19外顯子突變陽性, 預示服用分子靶向藥療效較好。

病因

EGFR基因突變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 隨著對EGFR基因突變的基礎研究發現EGFR基因突變在臨床特征上主要集中在一些優勢人群中, 如亞裔、腺癌、女性、非吸煙者。 但當將這兩種突變分別分析時發現21號外顯子與這些優勢因素關系緊密,

而19號外顯子與優勢因素相關性不明顯。

臨床表現

EGFR對腫瘤細胞的繁殖、生長、修復和存活等起重要作用。 EGFR在許多上皮來源的腫瘤中過表達, 如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腦膠質瘤、頭頸癌、宮頸癌、膀胱癌、胃癌等。

另外, EGFR的異常表達還與新生血管生成、腫瘤的侵襲和轉移、腫瘤的化療抗性和預后密切相關。

檢查

檢測方法包括DNA直接測序法、熒光原位雜交、免疫組織化學法等。 檢測周期為7——10天。 檢測位點為EGFR的18、19、20、21號外顯子。

診斷

任何檢測位點的外顯子發生突變即可診斷為EGFR基因突變。

治療

現階段建議19號外顯子突變患者的治療順序是先靶向治療后化療, 2l外顯子突變患者的治療順序是先化療后靶向治療。 但對于患者身體條件不適合靜脈化療的2l外顯子突變者也可以選擇先使用靶向治療。

靶向EGFR家族的藥物包括兩大類, 抗體類藥物, 如西妥昔單抗、Panitumumab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如吉非替尼、埃羅替尼、拉帕替尼。 EGFR基因20號外顯子(EXON20)發生突變應用埃克替尼效果較好, 但當20號外顯子發生T790M突變時易導致耐藥。 靶向制劑通過選擇性的酶抑制劑或單克隆抗體競爭性結合胞外配體結合位點, 可阻斷EGFR酪氨酸激酶活化, 從而抑制EGFR激活, 可使腫瘤生長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