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缺維c吃什么

缺乏維生素C是會讓人們的身體素質越發糟糕, 特別是對于還處在發育期的兒童們就更加應該要避免自己會出現維生素C缺乏的現象, 一旦去確診缺乏維生素C就應該要找到合適的補充方式, 現在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飲食來補充, 常見的蔬菜和水果都具有維生素c, 比如說蘋果, 橘子等。

缺維c多吃什么食物

母乳維生素C含量高, 是強調人乳喂養的理由之一。 孕婦和乳母的飲食應包括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等, 或維生素C片溶于水加糖口服, 其維生素C的需要量約為每日80~100mg或更多, 可以保證胎兒和乳兒獲得足夠的抗壞血酸。 諸福棠(1936)曾做過實驗, 只要每日攝入大白菜和白蘿卜各0.5kg, 母乳所含維生素C的濃度即能高達60mg/L(6mg/dl)。

新生兒生后2~4周即應補充含維生素C多而且能被新生兒消化的飲食, 如鮮桔擠出之汁、番茄汁、白菜湯、蘿卜汁等, 4~5月時開始喂菜泥。

人工喂養的嬰兒每天都應補充適量維生素C。 正常嬰兒維生素C每日供給量為30mg, 幼兒為30~35mg, 年長兒為40~60mg, 早產兒則應每日給100mg為我國營養學會1988年所推薦。 患病時維生素C消耗較多, 應予以較大劑量。

肢體腫痛 應與化膿性關節炎、骨髓炎、蜂窩織炎和深部膿腫等鑒別。

這些病多見于單側肢體, 并有局部紅腫與灼熱, 全身癥狀顯著, 多有高熱、中毒現象及白細胞增加, 均與壞血病明顯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少見于2~3歲以下嬰兒, 且為游走性, 還有其他風濕熱的特異性癥狀和體征可資鑒別。

壞血病的骨膜下出血有時需與腫瘤鑒別, 但壞血病其他癥狀易與腫瘤識別, 必要時可借助X線檢查及治療試驗即可明確診斷。

嬰兒性骨皮質增生癥的周身癥狀及骨骼壓痛有時與壞血病相似, 但病變多見于扁平胃, 如下頜骨、肩胛骨、顱蓋骨、鎖骨等。 面部常多累及, 有時也同時累及四肢。 血沉增快及血清堿性磷酸酶增多, 有助于鑒別。 其發病年齡多在生后6個月期間, 壞血病則多在6個月以后。 骨皮質增生癥的病程很不規律,

短者數周, 長者數月, 有時反復發作, 一般自然痊愈。 X線檢查可見骨質增生和骨皮質變厚, 經數月漸消, 與壞血病無共同之處。

肢痛病發病年齡不同于壞血病, 并具有特征性的手足皮膚發紅、發癢和劇痛, 高血壓, 出汗及羞明,

嚴重者手指和足趾變黑, 甚至脫落。 易與壞血病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