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十大祛濕藥中成藥

雖然食療可以起到一定的祛濕效果, 但是過程畢竟是緩慢的, 甚至恢復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之后, 體內還會聚集大量的濕氣。 如果體內濕氣較多, 而且不容易祛濕的話, 那么選擇一些中草藥或者是中成藥, 可以幫助身體更快的祛除濕氣。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些祛濕藥中成藥。

祛濕藥適用于濕邪伏留肌膚筋骨者。 證見肢體關節酸痛, 陰雨天則加劇等。

濕邪多挾寒、挾風侵入肌膚筋骨, 或蘊久化熱, 多成纏綿痼疾, 不易速解, 必視其所挾邪氣不同而調治之, 故祛濕藥可分為以下3類:

祛濕散風寒藥

獨活、威靈仙、白花蛇、虎骨、蠶砂、徐長卿、五加皮、烏梢蛇、海風藤、千年健、松節等。 多適用于風寒濕侵入筋骨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疼痛等。 證見肢體關節疼痛, 局部惡風畏寒, 得熱則痛減, 舌苔白滑, 脈沉緩等。

清熱祛風濕藥

防己、秦艽、薟草、臭梧桐、絡石藤、桑寄生、海桐皮、尋骨風等。 適用于濕熱內蘊所致的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證見關節紅腫熱痛, 身熱, 口渴不欲飲, 小便黃, 舌質紅苔薄黃, 脈濡數等。

適用于濕邪留滯下焦而見癃閉水腫等。 前賢有“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之說。 此藥則通利濕濁從小便而出,

臨證視其兼熱與否可分為兩類:

淡滲利濕藥

茯苓、茯苓皮、豬苓、燈芯草、薏苡仁等。 適用于濕濁阻滯膀胱或溢于肌膚所致的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等。 以小便不利, 水腫或腹水, 或瀉泄不欲飲食, 舌苔白膩, 脈沉緩為特征。

清熱利濕藥

澤瀉、車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錢草、海金沙、石葦、萆、茵陳、地膚子、冬瓜皮、葫蘆、赤小豆、澤漆、扁蓄、瞿麥、冬葵子等。

適用于濕熱蘊結于下焦所致的急性腎炎, 急、慢性肝炎, 早期肝硬變等。 以黃疸或水腫, 兼見小便不利或小便黃赤, 大便干結, 舌苔黃膩, 脈滑數等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