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變經常會出現的某種生物,
還有原生物上面,
很少有人會聽說人的基因突變,
因為這在目前來說是不存在的,
其實基因突變針對個別的案例還有,
把自然界普遍存在,
人類界幾乎很少出現基因突變,
也就是指的身體的形態,
包括發育都會有問題。
以它還有科學研究和生產上的實際意義。
主要特性
不論是真核生物還是原核生物的突變,
也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突變,
都具有隨機性、低頻性和可逆性等共同的特性。
普遍性
基因突變在自然界各物種中普遍存在。
隨機性
T.H.摩爾根在飼養的許多紅色複眼的果蠅中偶然發現了一隻白色複眼的果蠅。
這一事實說明基因突變的發生在時間上、在發生這一突變的個體上、在發生突變的基因上,
都是隨機的。
以後在高等植物中所發現的無數突變都說明基因突變的隨機性。
在細菌中則情況遠為複雜。
在含有某一種藥物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菌時往往可以得到對於這一藥物具有抗性的細菌,
因
此曾經認為細菌的抗藥性的產生是藥物引起的,
是定向的適應而不是隨機的突變。
S.盧裡亞和M.德爾布呂克在1943年首先用波動測驗方法證明在大腸桿菌中的抗噬菌體細菌的出現和噬菌體的存在無關。
J.萊德伯格等在1952年又用印影接種方法證實了這一論點。
方法是把大量對於藥物敏感的細菌塗在不含藥物的培養基表面,
把這上面生長起來的菌落用一塊滅菌的絲絨作為接種工具印影接種到含有某種藥物的培養基表面,
使得兩個培養皿上的菌落的位置都一一對應。
根據後一培養基表面生長的個別菌落的位置,
可以
稀有性在前一培養皿上找到相對應的菌落。
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看到這些菌落具有抗藥性。
由於前一培養基是不含藥的,
因此這一實驗結果非常直觀地說明抗藥性的出現不依賴於藥物的存在,
而是隨機突變的結果,
只不過是通過藥物將它們檢出而已。
在第一個突變基因發現時,
不是發現若干白色複眼果繩而是只發現一隻,
說明突變是極為稀有的,
也就是說野生型基因以極低的突變率發生突變(一些有代表性的基因突變率見表)。
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
突變率用每一配子發生突變的概率,
也就是用一定數目配子中的突變型配子數表示。
在無性生殖的細菌中,
突變率用每一細胞世代中每一細菌發生突變的概率,
也就是用一定數目的細菌在分裂一次過程中發生突變的次數表示。
據估計,
在高等生物中,
大約10^5~10^8個生殖細胞中,
才會有1個生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
雖然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
但是當一個種群內有許多個體時,
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隨機突變,
足以提供豐富的可遺傳的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