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做了艾灸後胸悶不舒服怎麼辦?

艾灸也算是一種中醫上比較常用的治療方法, 它屬於中醫物理治療, 並不需要吃中草藥。 對於一些女性來說, 經常做艾灸不僅可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況, 更重要的是可以有助於美容養顏, 更加年輕。 但是有的朋友發現, 做了艾灸之後就會感覺到胸悶, 非常不舒服, 這應該怎麼辦呢?

在患者接受整體施灸時, 常先表現出消化系統的反應。 如患者感覺腹內氣流走動、腸蠕動加快、腹中鳴響、矢氣、打嗝等, 這些都是患者腹內大氣運轉的良好表現, 即腹氣運轉, 中焦氣機通暢。 中焦是承上啟下的位置, 中焦氣機通暢有利於全身氣機的調暢。 往往在患者感覺腹內氣機運轉之後, 疾病很快有明顯的好轉。

另外, 整體灸治過程中患者會出現一些大小便異常的反應。 在灸治一定療程之後, 患者小便中會出現白色沉澱物, 這是排泄積滯、病邪消散的徵兆。 另外患者常會大便增多, 有的呈黑色球形硬便, 有的呈黑色柏油樣便, 有的呈白色黏膿樣大便, 也有的呈水樣便, 這些是患者腸中積滯通開、濕濁通下的表現, 這些積滯和濕濁聚於體內是人體致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當這些積滯被排出之後, 患者的精神體力會明顯恢復,

食欲也大增, 疾病明顯好轉。 筆者臨床也發現, 當灸治慢性或難愈性消化系統疾病時, 多數患者會經過腹內氣機和大小便的不同反應變化過程。

其實艾灸的不良反應較少, 只有少數患者于灸後可出現頭暈、乏力、納呆、過敏等現象。 部分患者初灸時有頭暈症狀, 特別是初灸百會穴時頭暈症狀明顯, 這是因為患者經絡不通, 瘀滯嚴重, 所以初灸時, 火性炎上或積聚於上引起頭暈, 這種情況可減少灸量, 同時, 繼續灸2~3天后觀察, 頭暈症狀減輕或好轉則可繼續施灸, 並可逐漸增加灸量, 但如果頭暈加重, 則先灸人體下部穴位, 待下元灸通之後再灸人體上部穴位。 部分患者平素體質是膽火盛, 胃陰虛, 平時胃酸過多,

這類患者灸足三裡穴時會有口苦胃反酸的現象, 對這種體質的患者可灸陽陵泉代替足三裡。

有部分文獻報導了艾灸過敏的個案現象, 指出艾煙引起的相關過敏症狀主要有扁桃體腫大、咽癢、目痛、咽鼓管癢和昏睡, 有時還有胸中發熱或煩躁等症狀,

中止艾灸治療或離開艾煙環境後過敏症狀消失。 減少艾灸過敏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儘量減少艾煙量。 若施灸過程中, 患者出現異常反應, 如頭暈眼花、乏力較重、胸悶、心慌、出冷汗等, 反應劇烈, 須及時就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