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紫癜會復發嗎
說起過敏性紫癜, 人們可能會很陌生。 過敏性紫癜其實是一種血管炎, 見於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出血, 可能是病原體的感染, 藥物作用或者是過敏導致, 過敏性紫癜表現為紫癜, 腹痛, 但是在檢查中血小板並不會減少。 過敏性紫癜小兒多見, 那麼過敏性紫癜會復發嗎?
過敏性紫癜, 又稱自限性急性出血症, 是一種侵犯皮膚和其他器官細小動脈和毛細血管的過敏性血管炎, 發病原因可能是病原體感染、某些藥物作用、過敏等致使體內形成IgA或IgG類迴圈免疫複合物, 沉積于真皮上層毛細血管引起血管炎。 主要表現為紫癜、腹痛、關節痛和腎損害, 但血小板不減少。 有認為過敏性紫癜與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屬於同一個譜系疾病。 本病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一種血管炎, 多發于學齡期兒童, 常見發病年齡為7~14歲, 1周歲以內嬰兒少見。
臨床表現: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 開始可有發熱、頭痛、關節痛、全身不適等。
1.皮膚
大多數以皮膚紫癜為首發症狀。 皮損表現為針頭至黃豆大小瘀點、瘀斑或蕁麻疹樣皮疹或粉紅色斑丘疹, 壓之不退色, 即為紫癜。 紫癜可融合成片, 最後變為棕色。 一般1~2周內消退, 不留痕跡。 嚴重者可發生水皰、血皰,
2.消化系統
約2/3病例出現消化道症狀。 一般出現在皮疹發生1周以內。 常見腹痛, 多表現為陣發性臍周痛、絞痛, 腹痛也可發生在腹部其他部位。 可有壓痛, 少見反跳痛。 同時伴有嘔吐。 約半數患兒大便潛血陽性, 部分可有血便, 甚則嘔血。 如果腹痛在皮膚症狀之前出現, 易誤診為外科急腹症, 甚至誤行手術治療。 少數患兒可併發腸套疊、腸梗阻、腸穿孔及出血性小腸炎。 伴有腹痛、腹瀉、便血, 甚至胃腸道出血者也稱為胃腸型紫癜。
3.泌尿系統
多數於紫癜後2~4周出現肉眼血尿或顯微鏡下血尿及蛋白尿,
4.關節
大多數患兒僅表現為關節及關節周圍腫脹、疼痛、觸痛或關節炎, 可同時伴有活動受限。 膝關節、踝關節等大關節最常受累, 腕關節、肘關節及手指也有波及。 關節病變常為一過性, 多在數日內消失而不留關節畸形。 伴有關節腫脹、疼痛、甚至關節積液者稱為關節型紫癜。
5.其他
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少見, 表現有昏迷、蛛網膜下腔出血、視神經炎及格林巴厘綜合征。
過敏性紫癜檢查
1.血液學檢查
血小板計數正常或升高。 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及血塊收縮時間等均正常。 部分患兒白細胞總數增高達20.0×109/L, 伴核左移。 血沉可增快。
2.感染及病原學檢查
C反應蛋白增高及抗鏈球菌溶血素可呈陽性, 咽培養可見β溶血性鏈球菌。
3.免疫學檢查
抗核抗體及類風濕因數常陰性。 約半數患兒急性期血清IgA、IgM升高。
4.潛血試驗
有消化道症狀如腹痛患兒, 大便潛血可陽性。
5.尿常規
腎臟受累時可出現鏡下血尿及肉眼血尿。 有時嚴重蛋白尿可致低蛋白血症。
6.影像學檢查
對有消化道症狀者可進行腹部B型超聲波檢查和X線檢查, 有利於腸套疊的早期診斷。
過敏性紫癜診斷
雙下肢紫癜、伴腹痛、關節痛或腎臟損害等具有典型症狀者診斷不難。 但當全身症狀如關節疼痛、腹痛等出現於皮膚紫癜之前時, 容易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或急腹症, 臨床上需與這些疾病及其他類型的紫癜和血管炎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