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單側面部萎縮

一般萎縮的情況, 除非是年紀大了以后, 身體逐漸走向衰竭, 所以才會出現萎縮的癥狀表現, 其實經過研究發現, 人們出現萎縮的原因, 大多數來自和個人的身體疾病, 遺傳因素, 基因鏈是有關系的, 單側面部萎縮,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病癥, 其中不排除可能來源于遺傳方面的因素。

病因

病因未明 。 可能為遺傳疾病。 認為是植物神經系統的中樞性或周圍性損害, 引起單側面部組織的營養障礙, 單側面部組織全部萎縮, 其中皮下脂肪組織和結締組織萎縮較明顯。 15%伴有大腦半球萎縮, 可能是同側、對側或雙側性的。

檢查診斷

特征為面偏側組織一部或全部進行性萎縮。

女性約占3/5, 20歲前發病者占3/4, 起病隱襲。 左側較多見, 面部萎縮多從一部分開始, 進展速度不定, 一般約2~10年發展成面偏側全部萎縮。 5%的病例累及兩側面部, 除面部萎縮外, 常可涉及軟腭、舌和口腔粘膜,

偶見同側頸、胸以至軀干和四肢萎縮(約占10%).患側面部凹陷呈老人貌, 與健側呈鮮明對照, 頭發、眉毛、睫毛常脫落, 有白斑、皮膚痣等。 可有面痛或偏頭痛, 感覺障礙少見, 除患側汗腺和淚腺調節障礙外 , 可見Horner氏綜合征, 少數患者有癲癇發作, 約半數腦電圖有陣發性活動。 伴有大腦萎縮者可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失語等。

注意鑒別以下病癥:

1、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癥 為一種風濕性疾病, 一型局限于皮膚, 另一型兼及內臟 .常為20~50歲間的育齡婦女, 男女之比約為1:2~3.常先有雷諾氏現象(90%)或對稱性手指腫脹可僵硬, 皮膚病變一般先見于手指和雙手或顏面, 呈腫脹浮腫, 無壓痕(腫脹期), 繼之皮膚增厚變硬如皮革, 無光澤(硬化期), 最后皮膚萎縮(萎縮期), 皮膚病變逐漸向臂、頸、胸腹部蔓延。 面部正常皮紋消失, 面容刻板, 張口困難, 硬化部位色素沉著, 間以脫色斑。

2、面—肩—肱型肌營養不良癥 發生于青少年的緩慢進行的面肌萎縮, 特殊的“肌病面容”, 為上瞼稍下垂, 額紋和鼻唇溝消失, 表情運動微弱或消失,

因口輪匝肌的硬性肥大嘴唇顯得增厚而微翹(貓臉).伴閉眼不緊, 吹氣鼓腮不能, 肱、肩、面肌肉萎縮, 上臂抬舉無力, 上肢平舉時肩胛骨呈現翼樣突破。 血清激酸磷酸激酶(CPK)、丙酮酸激酶(PK)等活性增高。

3、進行性脂肪營養不良 女性多見, 多于5~10歲前后起病, 常對稱性分布, 進展緩慢。 特征為進行性的皮下脂肪消失或消瘦, 起病于面部, 面頰及顳颥部凹入, 皮膚松弛, 失去正常彈性, 眼眶深陷, 繼之影響頸、肩、臂及軀干。 部分病例病變僅局限于面部或半側面部、半側軀體, 可能與Parry -Rombery氏綜合征混淆, 但前者活組織檢查僅皮下脂肪組織消失。

治療護理

單側面部萎縮綜合征的治療目前還沒有有效的藥物。 許多患者四處求醫, 花了大量的金錢, 最終卻沒有任何效果。 該病的主要危害是導致患者容貌的損害, 輕者面部不對稱不明顯, 重者一側面部如骷髏的半面人, 給患者和家屬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 一旦面部萎縮沒有繼續進展, 就可考慮整形外科手術治療。 整形的目的是恢復一個和諧對稱的面部輪廓。

中重度的病人往往不只是面部皮膚皮下組織的萎縮了, 可能涉及深面的骨骼, 也會涉及眼睛, 出現視力下降或眼球凹陷, 上下頜骨出現偏斜, 鼻翼、唇出現萎縮, 太陽穴部位凹陷等復雜的面部不對稱畸形。 因此在治療方面也必須采取綜合的治療方法, 即多種方法的結合使用和多次手術, 方能使患者恢復和諧的容貌。

患者一旦發生單側面部萎縮綜合征, 不能病急亂投醫。 選擇的醫生必須要有足夠的整形外科知識和技能, 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或盲目治療, 否則后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