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痔瘡脫垂如何復位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得了痔瘡之後會出現脫光的情況, 其實痔瘡引起的脫肛是比較嚴重的, 因為在治療的時候只有將痔瘡治好脫肛的現象才會減輕, 而有很多疾病病不是治就能夠好的, 因為痔瘡是最容易反復發作的, 所以想要使肛門復位也是比較困難的, 那麼痔瘡脫垂該如何復位呢?

痔瘡脫垂後, 在早期是能夠自行復位的, Treitz肌隨著痔瘡程度的加重, Treitz肌會退行性變, 甚至斷裂, 痔瘡脫垂後, 就很難重定, 此時就需要外力説明其重定, 如果直腸下端脫垂後, 它會繼發肛門肌肉的改變, 脫出物很難固定在肛管裡面, 很容易脫出來, 這是痔瘡比較重的狀態了。

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 稱為直腸脫垂(rectal prolapse)。 直腸壁部分下移, 即直腸黏膜下移, 稱黏膜脫垂或不完全脫垂;直腸壁全層下移稱完全脫垂。 若下移的直腸壁在肛管直腸腔內稱內脫垂;下移到肛門外稱為外脫垂。

直腸脫垂多發生于兒童和中老年女性。 兒童直腸脫垂多為黏膜脫垂, 通常5歲前可自愈。 成人完全性直腸脫垂並不多見, 如直腸反復脫出可導致陰部神經損傷產生肛門失禁, 並有引發直腸潰瘍、出血、狹窄和壞死的危險, 需手術治療。

直腸脫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瞭, 認為與多種因素有關。

1.解剖因素

發育不良幼兒、營養不良患者、年老衰弱者, 易出現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無力;小兒骶骨彎曲度小、過直;手術、外傷損傷肛門直腸周圍肌或神經等因素都可減弱直腸周圍組織對直腸的固定、支持作用, 直腸易於脫出。

2.腹壓增加

如便秘、腹瀉、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難、多次分娩等, 經常致使腹壓升高, 推動直腸向下脫出。

3.其他

內痔、直腸息肉經常脫出, 向下牽拉直腸黏膜, 誘發黏膜脫垂。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為有腫物自肛門脫出。 初發時腫物較小, 排便時脫出, 便後自行復位。 以後腫物脫出漸頻, 體積增大, 便後需用手托回肛門內, 伴有排便不盡和下墜感。 最後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時亦可脫出。 隨著脫垂加重, 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 常有黏液流出, 導致肛周皮膚濕疹、瘙癢。 因直腸排空困難, 常出現便秘, 大便次數增多, 呈羊糞樣。 黏膜糜爛, 破潰後有血液流出。

內脫垂時症狀不明顯, 主要表現為排便不盡感、肛門阻塞感等直腸排空障礙一起的症狀。

栓劑插入肛門協助排便可使排便變得順暢。 部分患者在排便時有下腹和腰骶部脹痛。 病程較長者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門失禁。

檢查時患者需下蹲後用力屏氣, 使直腸脫出。 部分脫垂可見圓形、紅色、表面光滑的腫物, 黏膜皺襞呈放射狀;脫出長度一般不超過3釐米;指檢僅觸及兩層折疊的黏膜;若為完全性直腸脫垂, 表面黏膜有“同心環”皺襞;脫出較長, 脫出部分為兩層腸壁折疊, 觸診較厚;當肛管並未脫垂時, 肛門與脫出腸管之間有環狀深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