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入伏是哪天 入伏時間怎麼算
2018年入伏的時間是在2018年7月17日。
入伏, 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 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 始於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 古人以天干地支記錄時間, 每10天出現一個庚日, 而由於各年庚日不同, 所以入伏的時間各年也不一樣。
有一句口訣“夏至三庚數頭伏”, 意思是說從夏至開始算起, 第三個庚日為進入頭伏的時間, 也就是入伏的時間。 整個的三伏天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 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結束, 歷時三十到四十天。
三伏天初伏的計算是農曆中的夏至節氣以後的第三個庚日, 就是入伏日, 也就是說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 三伏天就開始了。 那什麼是庚日呢, 庚日就是天干地支紀年法中,
至於伏期是30天還是40天即有一個中伏還是兩個中伏的問題, 一般說來,入伏日在7月18日以後(含18日)的年份伏期為30天,一個中伏;入伏日在7月17日以前(含17日)的年份,伏期為40天,兩個中伏(今年和去年都是)。 這種規律只有極少數年份例外。
口渴後不宜狂飲
勞動和運動大量出汗後, 不宜大量飲用白水, 應適當補充些淡鹽(糖)水, 因為大量出汗後使人體內鹽分丟失過多, 如不及時補充鹽分, 則使體內水、鹽比例嚴重失調, 導致代謝紊亂。
不宜過量飲酒
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 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 若大量飲白酒, 更會助熱生濕, 無異於火上澆油。
常備防暑藥物
盛夏酷暑, 高溫燥熱, 常使人們食無味、睡不香, 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乏力,
學會睡好午覺
夏日, 日長夜短且天氣悶熱, 睡眠時間少, 睡眠品質差。 如能午後稍睡片刻, 猶如給大腦充電, 有利體力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