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腿上血管硬化 心梗風險增5倍

受訪專家: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主任 王增武

冠狀動脈和頸動脈堵塞問題備受關注, 四肢的外周動脈障礙卻常被人忽視。 事實上, 一個人如果有外周動脈疾病(以下簡稱“PAD”), 心梗風險會增加5倍, 卒中及死亡風險增加2倍, 可謂“病在肢體, 險在心上”。

認知少, 治療者僅0.2%

近日, 一項涵蓋全國31個省市的3萬余名居民的研究顯示, 中國35歲及以上人群的PAD患病率為6.6%, 75歲以上老年人可達11.8%。 據此估算, 全國約有4530萬PAD患者, 但其中僅有0.2%接受了血運重建治療。

該研究研究者之一、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區防治部主任王增武教授介紹,

PAD是動脈粥樣硬化症的一種, 主要指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的粥樣硬化, 會影響下肢正常供血。 “此病的認知度非常低, 在美國和加拿大也只有25%~36%的人瞭解, 但發病率卻持續上升, 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 ”王增武說, 這主要是因為PAD病程進展比較緩慢, 症狀往往不明顯, 且肢體上的動脈血管病變很少得到人們的關注, 大多數PAD病人都是在做其他檢查時偶然發現的。

踝臂部血壓比值是判斷標準

外周動脈疾病的判斷方法並不難, 只需測量踝部與臂部血壓的比值, 即踝臂指數(ABI)。 健康的人ABI為1.0左右, 即兩個部位的血壓幾乎一致;如踝部血壓較低(踝臂指數低於0.9), 則預示有PAD。 下肢缺血導致的間歇性跛行是該病的典型症狀,

也可作為判斷標準之一。

不過, 此次研究顯示, 約90%出現間歇性跛行的患者, 踝臂指數ABI≤0.9;但ABI≤0.9的參與者中, 僅4.6%伴有間歇性跛行。 王增武說, 更多PAD患者可能只表現為步行、運動或爬樓時, 腿部乏力、肌肉酸脹或痙攣性疼痛, 休息後緩解。 這些症狀常被誤認為是勞動或運動過度, 以致很多患者錯失早治機會, 久之可造成局部供血中斷, 出現皮膚組織壞死、潰爛、黑變, 骨骼、肌肉也會受到影響, 嚴重時需做截肢手術。 更嚴峻的是, PAD患者多伴有其他部位的動脈粥樣硬化問題, 心梗、卒中風險大增, 致殘和致死率也會升高。

不吸煙、健康飲食、鍛煉下肢

外周動脈疾病的治療與其他動脈粥樣硬化類似, 也是早期藥物緩解, 如他汀等;後期考慮在嚴重狹窄處進行內膜剝脫手術、支架或搭橋。

但王增武強調, 這種治療手段無法從病因上根治疾病, 只是對症治療緩解症狀。 因此, 提高對外周動脈疾病的重視, 降低發病風險是當務之急。

與心血管病相同, PAD的危險因素既包括高齡、家族史等不可改變的客觀因素, 也包括可改變的不良生活方式因素。 王增武建議, 生活方式干預方面著重三點:1.戒煙。 《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 PAD跛行患者中有1/3以上是主動吸煙者。 2.注意飲食, 降低風險。 低脂、少鹽, 增加全穀物、水果蔬菜、魚等食物的攝入, 少飲酒。 3.堅持下肢鍛煉。 每天做30分鐘以上快走或慢跑鍛煉是PAD治療中必要的運動處方, 可有效促進下肢血液迴圈, 起到預防或改善跛行症狀的目的。

上了年紀的人, 尤其是常幹重活的人, 如果出現行走時腿痛, 休息時消失, 建議做ABI檢查;患有心臟疾病、頸動脈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的人, 要定期檢查ABI, 必要時還需進行動脈超聲檢查, 以利於早期發現和治療PAD, 也有利於預防心腦血管事件。 ▲(任琳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