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卜人參不能同吃?未必!
醫學指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丘振文主任中藥師、黃楚燕主管中藥師
最近正在中央臺熱播的《老中醫》一劇,
很多人以為藥食同源的中藥材作用溫和, 常買來自己調養, 最常見的就是入湯食療。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丘振文主任中藥師說, 中藥配伍應用有“七情”的講究, 想達到較好的治療或食養效果, 必須了解清楚藥物和食材的性味以及配伍可能產生的結果。 比如一些食療方、家常菜, 在搭配上, 不少“養生達人”可能都習以為常, 但仔細思量, 也暗合了中藥配伍的“七情”。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翁淑賢通訊員方寧、張秋霞
海藻甘草不可同用?不能一概而論
《老中醫》一開場, 家財萬貫卻身患重病的秦老爺找了一個又一個醫生把脈求治, 可始終沒有好轉。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丘振文隨口念出一段歌訣。
他解釋說, 古代醫家把臨床總結的用藥禁忌編成歌訣, 大意是甘草不能跟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同用, 烏頭不能跟貝母、瓜蔞、半夏、白蘞同用, 藜蘆不能跟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同用。 因為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和傳頌, 所以這些歌訣流傳至今, 中醫用藥也習慣遵循, 中醫師和中藥師基本都會背。
丘振文說, 這類用藥禁忌的歌訣是提醒中醫師哪些藥物配伍可能會產生較大的毒副作用或減效增毒,
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精湛的醫師辨證準確, 講究有其證用其藥, 也可能會用到歌訣中提及的禁忌配伍, 比如國醫大師朱良春就好將海藻和甘草同用, 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等, 或是將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 效果都不錯, 可見禁忌與否, 也不能一概而論。
中藥有“七情”快來了解下
“其實, 中藥配伍很有講究。 ”丘振文介紹說, 《黃帝內經》講七情指的是喜、怒、憂、思、悲、驚、恐, 中藥配伍應用也有“七情”, 即中醫用藥的注意事項。
這中藥的“七情”又是什么呢?而據該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黃楚燕介紹, 中藥的七情出自《神農本草經》, 分別有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
相須:就是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以增強療效, 比如臨床常用的“白虎湯”中, 就用石膏與知母配合來增強清熱瀉火的效果。
相使:就是將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藥物, 或功效雖不相同但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 以一種藥物為主, 另一種藥物為輔, 以助提高主藥的療效。 比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在一起用時, 茯苓就能幫助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效果。
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抑制, 比如,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
相殺:是指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惡:是指兩藥合用, 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 原則上應避免, 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比如, 干姜與黃芩共用, 互相降低藥效。
相反:是指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 原則上應避免。
想補氣又容易食滯脹氣蘿卜人參同吃更好
“想達到較好的治療或食養效果, 必須了解清楚藥物和食材的性味以及配伍可能產生的結果。 ”丘振文說, 比如一些食療方、家常菜, 在搭配上, 不少“養生達人”可能都習以為常, 但仔細思量, 也暗合了中藥配伍的“七情”。
黃芪桂圓湯:黃芪性溫、補氣, 桂圓(龍眼肉)也是溫補氣血的, 一起燉湯不但味道好, 滋補氣血效果更好;還有杏仁燉豬肺, 杏仁(北杏)止咳平喘, 與豬肺一起燉服潤肺止咳效果更好, 這兩例可理解為食療中的“相須”;
當歸生姜燉羊肉, 羊肉補虛益血, 當歸、生姜溫血散寒, 加入適量與羊肉一起烹煮, 溫補作用更好;又如:草果燜牛腩, 草果行氣溫中能增加牛腩溫補效果, 這兩例可理解為是食療中的“相使”;
白蘿卜與人參, 在很多“養生達人”印象中似乎向來“不對付”, 感覺人參是補氣的, 白蘿卜是破氣的, 以為一補一破, 蘿卜“解”人參, 是“相惡”, 所以服用人參時就不能吃蘿卜?
“其實相惡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丘振文解釋說, 比如人參在治元氣虛脫時, 配以消積導滯的蘿卜籽(萊菔子)則補氣效果會降低;但對于脾虛食積氣滯的人,如果配以萊菔子,反而有助消化順氣。所以,人參與蘿卜(籽)雖“相惡”,但對于想補氣又容易食滯脹氣的人其實是好事。”
“可見,無論治療還是食療,從中醫的角度而言,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靈活用好藥物、食材才可能受益。”丘振文說。 配以消積導滯的蘿卜籽(萊菔子)則補氣效果會降低;但對于脾虛食積氣滯的人,如果配以萊菔子,反而有助消化順氣。所以,人參與蘿卜(籽)雖“相惡”,但對于想補氣又容易食滯脹氣的人其實是好事。”
“可見,無論治療還是食療,從中醫的角度而言,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靈活用好藥物、食材才可能受益。”丘振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