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胃片狀糜爛

胃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 人類進入身體的食物主要是通過胃來分解, 然後輸送給身體的各個器官。 但是由於飲食不當或者不按時吃飯, 經常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很容易讓胃產生問題, 而胃片狀糜爛就是胃病的其中一種, 而大多數人對胃片狀糜爛都比較陌生, 下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一、病因

1。 藥物:①非甾體抗炎藥, 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 該類藥物可通過胃黏膜直接損傷及抑制環氧合酶損傷。 ②抗腫瘤藥。

2。 應激:嚴重創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顱內病變、敗血症、嚴重器官病變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均可致本病。

應激時:①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多, 導致胃黏膜血管收縮而血流量減少, 黏膜缺血造成黏液和碳酸氫鈉分泌不足, 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及再生能力下降, 胃黏膜屏障作用減低, 造成黏膜損害;② 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導致胃酸分泌亢進,

黏膜侵襲因素增強;③ 胃腸運動功能減弱及幽門功能失調可導致膽汁和胰液反流而造成胃黏膜屏障破壞。

3。 酒精:酒精的親脂性和溶脂性能導致胃黏膜屏障破壞, 上皮細胞損害, 黏膜內出血和水腫亦可導致胃酸分泌亢進造成黏膜損傷。

本病突然起病, 臨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為本病的主要表現, 其發生率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 僅次於消化性潰瘍出血。 輕者僅大便潛血陽性, 而多數患者有嘔血與黑便。 出血隨病情反復而呈間歇性發作。 通常本病的病情較消化性潰瘍出血嚴重, 雖然經過大量輸血, 血紅蛋白較難升高。

二、病理

實際上胃糜爛是指局限於胃粘膜的淺潰瘍, 它是一個胃鏡學診斷用語, 因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 也有人把它認為胃潰瘍的早期階段或前期階段。 但應當指出, 並不是所有的胃糜爛都發展成為胃潰瘍。 自從纖維胃鏡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以來, 發現胃糜爛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 發生率僅低於潰瘍病。 目前, 一般稱胃糜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為急性糜爛性胃炎, 亦有人稱之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粘膜病變。 有時十二指腸粘膜亦可出現糜爛, 引起出血。 胃糜爛呈點狀或片狀分佈, 糜爛的底部為紅色的新鮮出血或暗紅色的陳舊出血, 有時底部為白色壞死物覆蓋,

其邊緣呈紅色並稍隆起。 胃糜爛常為多發性, 彌漫地分佈於整個胃, 或局限於胃底部胃竇部, 病理組織學顯示表層上皮細胞缺損, 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 鄰近固有膜有充血、水腫、出血和炎性細胞浸潤, 與淺表性胃炎相同, 胃糜爛因一般不侵及粘膜肌層, 故愈後不遺留瘢痕。 從病理學的角度看, 糜爛的本身是一種急性炎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