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原因易致小兒手足口病 中醫治療有方
在臨床觀察手足口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 多兼發熱、口臭、流涎、拒食、煩躁、大便秘結或不暢, 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指紋紫滯等症狀和體征。
手足口病病因
1、嬰幼兒更易感染手足口病:
嬰幼兒喜歡把手或是玩具等放到嘴裡撕咬, 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 所以3歲以上的發病率較高。
常見托兒所或是公共場所人群密切接觸傳播。 通過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玩具等物品。
喉嚨分泌物(飛沫)傳播。
飲用或食用被污染過的水和食物。
小兒不懂分辨, 吃有病毒或蒼蠅叮爬過的食物。
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
常見的腸道病毒中柯薩奇病毒是手足口病的元兇。 此外柯薩奇病毒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最為常見。
3、感染的方式: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咽部在內的整個消化道, 其傳播途徑是糞便;口, 僅少數是呼吸道。 手足口病是由於食用和飲用被污染的飲料、水果、食物等造成的, 而不是在擁擠的人群中通過呼吸傳播的。
該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日, 50℃可以迅速滅活, 燒開的水中無存活病毒。 因此, 手足口病的預防主要是在疾病流行期, 注意食用和飲用新鮮熟食。 腸道病毒是人類最常見、最重要的病毒, 其感染部位是消化道, 而不是呼吸道, 由於沒有腹瀉, 臨床醫生往往將腸道病毒感染誤診為胃腸型感冒、不明原因發熱、流行性胸痛、病毒性腦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等。 在治療上往往僅僅採取對症處理。
中醫怎麼治療小兒手口足病
中藥治療
(一)普通型
臨床表現:發熱, 口腔黏膜出現散在性皰疹, 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 皰疹周圍可有紅暈, 伴咽痛、流涎, 倦怠, 納差, 大便多秘結, 舌淡紅或紅, 苔膩, 脈數, 指紋紅紫。
治法:清熱解毒, 化濕透邪。
參考處方:金銀花、野菊花、黃連、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 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 或灌腸、直腸點滴。 此外, 對於高熱、抖動、易驚者加羚羊角粉沖服;便秘加生大黃;咽喉痛加元參、板藍根;咳嗽加杏仁、炙杷葉。
中成藥:藍芩口服液、小兒豉翹顆粒、清開靈口服液、黃梔花口服液、金蓮泡騰片, 也可選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臨床表現:高熱不退, 汗少, 疹出不暢, 嗜睡易驚, 嘔吐, 肌肉瞤動, 或見肢體痿軟、無力, 甚則昏睡等, 舌紅, 苔厚膩, 脈細數, 指紋紫暗。
治法:清熱祛風。
參考處方:生石膏、生大黃、梔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龍骨、生牡蠣、赤石脂、廣地龍、全蠍、羚羊角粉(沖服), 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 或可灌腸、直腸滴注。
中成藥:紫雪丹或新雪丹等, 也可選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
2、臨床表現:發熱, 喘促, 面色蒼白晦暗, 口唇紫紺, 四肢厥逆、冷汗出,
治法:回陽救逆。
參考處方:人參、炮附子、山萸肉、煆龍骨、煆牡蠣, 藥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濃煎鼻飼或直腸滴注。 重症患兒發病急, 傳變快, 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有針對性地加強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
對於口咽部皰疹者還可選用中醫藥外治法進行治療, 如選用西瓜霜、雙料喉風散、冰硼散等, 蜜調外塗敷用, 2~3次/日。
寶寶手足口病如何護理
1、一旦發現感染了手足口病, 寶寶應及時就醫, 避免與外界接觸, 一般需要隔離2周。 寶寶用過的物品要徹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 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曬。 寶寶的房間要定期開窗通風, 保持空氣新鮮、流通, 溫度適宜。 有條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薰蒸進行空氣消毒。 減少人員進出寶寶房間, 禁止吸煙, 防止空氣污濁, 避免繼發感染。
2、飲食營養:如果在夏季得病, 寶寶容易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需要適當補水和營養。 寶寶宜臥床休息1周, 多喝溫開水。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鹹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1)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2)可將維生素B2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1)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2)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6)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7)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上一篇:中醫辨別手足口病:一摸二看 下一篇:沒有了 標籤閱讀:手足口中醫發熱 分享到:
多喝溫開水。患兒因發熱、口腔皰疹,胃口較差,不願進食。宜給寶寶吃清淡、溫性、可口、易消化、柔軟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鹹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護理:
(1)寶寶會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鬧不眠等,要保持寶寶口腔清潔,飯前飯後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寶寶,可以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
(2)可將維生素B2粉劑直接塗於口腔糜爛部位,或塗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癒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
4、皮疹護理:
(1)寶寶衣服、被褥要清潔,衣著要舒適、柔軟,經常更換。
(2)剪短寶寶的指甲,必要時包裹寶寶雙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寶寶,應隨時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潔乾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塗爐甘石洗劑,待有皰疹形成或皰疹破潰時可塗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防止感染。
(6)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熱或中度發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寶寶多喝水。
(7)體溫在37.5℃-38.5℃之間的寶寶,給予散熱、多喝溫水、洗溫水浴等物理降溫。
上一篇:中醫辨別手足口病:一摸二看 下一篇:沒有了 標籤閱讀:手足口中醫發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