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腸應激性綜合症的症狀是怎樣的?

腸應激性綜合症的症狀是怎樣的

在生活中由於生活壓力比較大, 飲食不規律和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很多人患上了胃腸道疾病, 當胃腸道出現疾病的時候就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給身體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腸應激性綜合症疾病是一種慢性的胃腸道疾病, 當患上該病時患者會出現腹痛, 腹瀉, 大便異常, 胃功能紊亂等。

問題一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為一種與胃腸功能改變有關, 以慢性或復發性腹痛、腹瀉、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症狀而又缺乏胃腸道結構或生化異常的綜合征, 常與胃腸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同時存在。

症狀出現或加重常與精神因素或一些應激狀態有關。 部分病人伴有上胃腸道及腸道外多種功能紊亂的症狀。 還可伴有心理精神異常表現, 如抑鬱、多疑、緊張、焦慮、敵意等。

症狀體征:

1.症狀

(1)腹痛、腹部不適:常沿腸管有不適感或腹痛, 可發展為絞痛, 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 在排氣排便後緩解。 有些食物如粗纖維蔬菜、粗質水果、濃烈調味品、酒、冷飲等, 可誘發腹痛。 但腹痛不進行性加重。 睡眠時不發作。

(2)腹瀉或不成形便:常於餐後,

尤其是早餐後多次排便。 亦可發生于其餘時間, 但不發生在夜間。 偶爾大便最多可達10次以上。 但每次大便量少, 總量很少超過正常範圍。 有時大便僅1~2次, 但不成形。 腹瀉或不成形便有時與正常便或便秘相交替。

(3)便秘:每週排便1~2次, 偶爾10餘天1次。 早期多間斷性, 後期可持續性而需服用瀉藥。

(4)排便過程異常:患者常出現排便困難, 排便不盡感或便急等症狀。

(5)黏液便:大便常帶有少量黏液。 但偶有大量黏液或黏液管型排出。

(6)腹脹:白天明顯、夜間睡眠後減輕, 一般腹圍不增大。

2.體征;盲腸和乙狀結腸常可觸及, 盲腸多呈充氣腸管樣感覺;乙狀結腸常呈索條樣痙攣腸管或觸及糞塊。 所觸腸管可有輕度壓痛, 但壓痛不固定, 持續壓迫時疼痛消失。 部分病人肛門指診有痛感, 且有括約肌張力增高的感覺。

折疊疾病診斷:

1.慢性細菌感染,多次糞便常規及培養有陽性發現, 以及充分有效地抗生素系統性治療, 症狀改善明顯, 可明確診斷。

2.慢性阿米巴痢疾??多次大便找阿米巴及甲硝唑試驗治療可明確診斷。

3.血吸蟲感染:血吸蟲疫區病人可作乙狀鏡檢查, 取直腸黏膜找血吸蟲卵, 或用糞便孵化法和其他方法加以鑒別。

4.吸收不良綜合征:腹瀉, 但大便中常有脂肪和未消化食物。

5.腸腫瘤:腸的良性小腫瘤可發生腹瀉和間歇性發作的部分腸梗阻。 結腸腫瘤也可以出現類似腸道功能性疾病的症狀。 特別是對老年人應注意。 可進行X線鋇劑造影檢查或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6.潰瘍性結腸炎:發熱、膿血便等異常表現。 經X線鋇劑造影或結腸鏡檢查可以鑒別。

7.克羅恩病??常有發熱、貧血、虛弱等全身症狀。 X線鋇劑造影或結腸鏡檢查即可鑒別。

8.乳糖酶缺乏:糖耐量試驗可以鑒別。 乳糖酶缺乏有先天和後天之分。 臨床表現為吃乳製品後有嚴重的腹瀉,

大便含有大量泡沫和乳糖、乳酸。 食物中去掉牛奶或乳製品, 症狀即可改善。 酸牛奶經乳酸菌將乳糖分解, 可供這類病人食用。

9.胃腸道內分泌腫瘤:胃液素瘤可出現嚴重的腹瀉和頑固的潰瘍病, 血清促胃液素水準極高, 一般治療無效。 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也引起嚴重腹瀉;血清VIP水準增高。

10.甲狀腺疾病:狀腺功能亢進可出現腹瀉。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可出現便秘。 可作甲狀腺、甲狀旁腺功能檢查以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