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腹腔穿刺術操作步驟

腹腔穿刺術是醫學上一種常用的治療手段, 主要是用於治療腹腔當中積水較多的患者。 腹腔穿刺術可以快速地將人體腹部當中的積水排出體外, 從而恢復人體的正常功能。 腹腔穿刺術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的, 在手術之後患者需要臥床休息, 避免活動, 防止腹部的傷口裂開。 那麼, 腹腔穿刺術的操作步驟是什麼呢?

一、準備工作:

(一) 病人的準備:

1.術前先向患者解釋將要進行的操作,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詢問患者有無麻醉藥過敏史, 並簽手術同意書。

3.術前覆核病人的肝功能、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等。

(二)器材的準備:

1. 血壓計、皮尺。

2. 一次性胸腹腔穿刺包。

3. 2%利多卡因5mlX1支。

4. 無菌手套兩對。

5. 一次性口包、帽子。

6. 消毒物品:棉枝、碘伏。

7. 消毒性止血鉗一把。

8. 無菌方紗一塊(用來打開利多卡因用)。

9. 如要進行診斷性穿刺的, 需要準備試管和空瓶(送腹水常規、生化及病理等用)。

10.容器(裝剩餘的腹水)。

11.腹圍。

12.急救物品(輸液裝置、吸氧裝置、腎上腺素、阿托品、可拉明、洛貝林、阿拉明

等)。

(三)操作者的準備:

1. 複習腹腔穿刺術的適應症、禁忌症、併發症及其處理。 。

2. 吸收。

3. 戴口包、帽子。

二、操作過程:

1.準備:先囑患者排空尿液, 以免穿刺時損傷膀胱。

2.體檢:放液前應測量腹圍、脈搏、血壓, 以觀察病情變化。 術前並行腹部體格檢查, 叩診移動性濁音, 已確認有腹水。

3.體位:扶患者坐在靠椅上, 或平臥、半臥、稍左側臥位。

4.穿刺點的選擇:選擇適宜穿刺點一般常選于左下腹部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1/3交點處, 也有取臍與恥骨聯合中點上1cm, 偏左或右1.5cm處, 或側臥位臍水平線與腋前線或腋中線的交點。 對少量或包裹性腹水, 常須B超指導下定位穿刺。 定位後需用龍膽紫標記。

5.消毒:將穿刺部位常規消毒, 消毒2次, 範圍為以穿刺點為中心的直徑15cm, 第二次的消毒範圍不要超越第一次的範圍 ;帶無菌手套, 鋪消毒洞巾。

6.麻醉:自皮膚至腹膜壁層用2%利多卡因逐層做局部浸潤麻醉。 先在皮下打皮丘(直徑5~10mm),

再沿皮下, 肌肉、腹膜等逐層麻醉。 麻醉的重點在於皮膚與腹膜的麻醉。

7.穿刺:術者左手固定穿刺處皮膚, 右手持針經麻醉路徑逐步刺入腹壁, 待感到針尖抵抗突然消失時, 表示針尖已穿過腹膜壁層, 即可抽取和引流腹水。 診斷性穿刺可直接用無菌的20ml或50ml注射器和7號針尖進行穿刺。 大量放液時可用針尾連接橡皮管的8號或9號針頭, 助手用消毒血管鉗固定針尖並夾持橡皮管(一次性腹穿包的橡皮管末端帶有夾子, 可代替止血鉗來夾持橡皮管)。 在放腹水時若流出不暢, 可將穿刺針稍作移動或變換體位。 當患者腹水量大, 腹壓高時, 應採取移行進針的方法(皮膚與腹膜的穿刺點不在同一直線上)。

8.放腹水的速度和量:放腹水的速度不應該過快,

以防腹壓驟然降低, 內臟血管擴張而發生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現象。 一般每次放腹水的量不超過3000~6000ml;肝硬化病人第一次放腹水不要超過3000ml。

9.標本的收集:置腹水於消毒試管中以備作檢驗用(抽取的第一管液體應該捨棄, 不用作送檢)。 腹水常規:需要4ml以上;腹水生化:需要2ml以上;腹水細菌培養:無菌操作下, 5ml注入細菌培養瓶;腹水病理:需收集250ml以上, 沉渣送檢。

10.穿刺後穿刺點的處理:放液結束後拔出穿刺針, 蓋上消毒紗布, 並用腹帶將腹部包紮, 如遇穿刺孔繼續有腹水滲漏時, 可用蝶形膠布或塗上火棉膠封閉。

11.術後的處理:術中注意觀察病人反應, 並注意保暖。 術後測量患者血壓、脈搏, 測量腹圍。 送病人安返病房並交代患者注意事項,

術後當天穿刺點口不要弄濕, 儘量體位使穿刺口朝上;若腹壓高的病人, 穿刺後需腹帶加壓包紮。

【注意事項】:

1. 穿刺需在治療室進行, 穿刺過程中需護士在場配合。

2. 治療室的準備:(略)。

3.注意無菌操作, 以防止腹腔感染。 操作的物品擺放及操作應在操作臺上(治療車)進行。 裝剩餘腹水的容器不要放在地面,要放在治療車的底層。從穿刺管棄置腹水進入容器時,高度要適中,不要濺到四周。

4.穿刺過程要注意愛護傷病員。

裝剩餘腹水的容器不要放在地面,要放在治療車的底層。從穿刺管棄置腹水進入容器時,高度要適中,不要濺到四周。

4.穿刺過程要注意愛護傷病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