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扛板歸治濕疹

扛板歸也叫做老虎刺、山蕎麥、退學草等等, 它對人體就有一定的化瘀補血、清熱解毒得功效。 扛板歸的適用癥也是有許多的, 比如治濕疹、百日咳、痢疾、黃疸等等。 使用扛板歸治療濕疹是常見的治療方式, 用法是煎湯內服, 用量為15-25g, 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使用。

扛板歸的藥用價值

扛板歸, 英文名稱: Perforate fleeceflower、ishimikawa。 學名: Polygonum perfoliatum L 。 別名: 刺犁頭、老虎利、老虎刺、犁尖草、三角鹽酸、貫葉蓼、犁壁刺、山蕎麥、退血草、犁壁藤、老虎艽、蛇不過、蛇倒退、河白草、退西草。 為蓼科屬植物貫葉蓼的全草。 其有化瘀補血, 清熱解毒之功效, 動物實驗表明對腫瘤有抑制作用。 利水消腫, 清熱, 活血, 解毒。

扛板歸的藥用價值_扛板歸的副作用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 清熱, 活血, 解毒。 治水腫, 黃疸, 泄瀉, 瘧疾, 痢疾, 百日咳, 淋濁, 丹毒, 瘰疬, 濕疹, 疥癬。

1、《物理小識》:"治瘰疬, 亦可截瘧。 "

2、《生草藥性備要》:"止瀉, 浸疳、疔、痔瘡, 能散毒。 "

3、王安卿《采藥志》:"治翻胃噎膈,

瘧疾, 吐血, 便血, 喉痹, 食積心疼, 虛飽腹脹, 陰囊腫大, 跌打內肭, 發背疔瘡, 乳癰, 產后遍身浮腫。 "

4、《綱目拾遺》:"治臌脹、水腫, 痞積, 黃白疸, 瘧疾久不愈, 魚口便毒, 跌打, 一切毒蛇傷。 "

5、《植物名實圖考》:"行血氣、治淋濁。 "

6、《貴州民間方藥榘》:"外用治黃水瘡。 "

7、《南寧市藥物志》:"收斂消毒。 治痢疾, 金瘡, 濕疹;外用治疥癬。 "

8、《四川中藥志》:"化管生肌。 治氣虛頭昏, 哮喘, 眼生云翳, 水腫。 "

9、《閩東本草》, "治齲齒。 "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腎炎水腫, 風火赤眼, 帶下, 蜂刺。 "

扛板歸的藥用價值_扛板歸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15——25克(鮮品35——75克)。 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熏冼。

扛板歸的副作用

體質虛弱者慎服。

扛板歸的醫學記載及附方

扛板歸的藥用價值_扛板歸的副作用

【傳統選方】:

1、治水腫脹:平地V三錢, 雷公藤五錢, 車前草四錢, 天青地白草三錢, 路路通五個。 打碎煎服。 (《救生苦海》)

2、治急性扁桃體炎:石豆蘭(蘭科麥斛)一兩, 扛板歸二兩半, 一枝黃花五錢。 水煎, 分二次服, 日一劑。 (福建《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3、治纏腰火丹(帶狀皰疹):鮮扛板歸葉, 搗爛絞汁, 調雄黃末適量, 涂患處, 一日數次。 (《江西民間草藥》)

4、治瘰疬:扛板歸七錢, 野南瓜根三兩, 豬瘦肉四兩燉湯, 以湯煎藥。 孕婦忌服。 (《江西民間草藥》)

5、治癰腫: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 水煎, 調黃酒服。 (《福建中草藥》)

6、治乳癰痛結:鮮扛板歸葉洗凈杵爛,

敷貼于委中穴;或與葉下紅共搗爛, 敷腳底涌泉穴, 右痛敷左, 左痛敷右。 (《閩東本草》)

7、治坐板瘡:烏賊骨五線, 雷公藤三錢。 共為細末擦之, 干則以菜油調敷。 (《王秋泉家秘》)

8、治濕疹、天皰瘡、膿皰瘡:鮮扛板歸全草二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9、治慢性濕疹:鮮扛板歸四兩。 水煎外洗, 每日一次。 (《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10、治黃水瘡:蛇倒退葉(為細末)一兩, 冰片五分。 混合, 調麻油涂搽。 (《貴陽民間藥草》)

11、治下肢關節腫痛:鮮扛板歸全草二至三兩。 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

12、治似麻風型的脫節癩:蛇倒退(紅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蓮草、車前草(鮮者)各-兩五錢, 煎水內服。 (《貴陽民間藥草》)

13、治痔漏:扛板歸七錢至一兩, 豬大腸不拘量, 同燉湯服。 (《江西民間草藥》)

14、治附骨疽:扛板歸七錢至一兩,

酒水各半煎二次, 分服;以渣搗爛敷患處。 (《江西民間草藥》)

15、治蛇咬傷:扛板歸葉不拘多少, 搗汁酒調, 隨量服之, 用渣搭傷處。 ((萬病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