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四步觸診法

懷孕期間產檢是必不可少, 它能確保胎兒的發育情況, 以及孕婦的身體狀況, 為胎兒的到來做好準備。 四步觸診法就是產前檢查常用的方法, 尤其是孕24周后開始, 它主要是檢查胎兒發育的大小、胎方位、位置, 子宮大小是否與孕周期相符等, 那么, 四步觸診法具體檢查是怎么樣呢?

正常值

正常的胎產式, 意思是胎兒的脊柱是順著母親的脊柱方向的。

正常的胎方位:頭先露:胎頭朝下, 最先進入骨盆。

正常胎勢為胎頭俯屈、兩臂交叉于前胸、兩下肢盤曲于腹前, 其體積及體表面積均明顯縮小, 整個胎體成為頭端小, 臀端大的橢圓形, 以適應妊娠晚期橢圓形宮腔的形狀。

正常子宮大小是長5.5-7.5厘米, 寬4.5-5.5厘米, 厚3.0-4.0厘米, 子宮頸長2.5-3.0厘米。 子宮正常情況下, 三個值相加大于12厘米。 宮腔呈倒置三角形, 深約6厘米, 上方兩角為“子宮角”, 通向輸卵管。 下端狹窄為“峽部”, 長約1cm。 峽部在妊娠期逐漸擴展,

臨產時形成子宮下段。 宮體與宮頸比例因年齡而異, 嬰兒期為1:2, 青春期為1:1, 生育期為2:1。

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胎產式:斜產式:寶貝脊柱方向與母親的脊柱方向有一定偏角。 橫產式:寶貝脊柱方向與母親脊柱方向呈“T”型交叉。 胎方位:枕先露——枕左前(LOA)、枕左橫(LOT)、枕左后(LOP)、枕右前(ROA)、枕右橫(ROT)、枕右后(ROP)。

面先露——頦左前(LMA)、頦左橫(LMT)、頦左后(LMP)、頦右前(RMA)、頦右橫(RMT)、頦右后(RMP)。 臀先露——骶左前(LSA)、骶左橫(LST)、骶左后(LSP)、骶右前(RSA)、骶右橫(RST)、骶右后(RSP)。 肩先露——肩左前(LScA)、肩左后(LScP)、肩右前(RScA)、肩右后(RScP)。 胎勢:胎位異常包括臀位, 橫位, 枕后位, 顏面位等, 以臀位和枕后位多見, 橫位及顏面位較少, 胎位異常同時伴有胎勢異常, 矯正困難的, 宜采用截胎術或剖腹產術 子宮大小: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體的長、寬、厚分別低于5厘米、4厘米、2厘米 需要檢查的人群:妊娠期24周以后婦女

注意事項

不合宜人群:妊娠早期婦女 檢查前:孕婦排尿后, 仰臥于檢查床上, 暴露腹部, 雙腿略屈外展, 腹肌放松。 檢查時:放松身體, 積極配合醫生。

檢查過程

第一步:檢查者兩手置于宮底部, 手測宮底高度, 根據其高度估胎兒大小與妊娠周期是否相符。 后以兩手指腹相對交替輕推, 若宮底部的胎兒部分胎頭則感覺硬而圓且有浮球感, 若為胎臀則柔軟且形態不規則。 第二步:檢查者雙手掌置于腹部左右兩側, 輕輕深按進行檢查。

觸到平坦飽滿部分為胎背, 并確定胎背向前、向側方或向后。 觸到可變形的高低不平部分為胎兒肢體, 有時可感到胎兒肢體在活動。 第三步:檢查者右手拇指與其他4指分開, 置于恥骨聯合上方握住胎先露部, 進一步查清是胎頭還是胎臀, 左右推動以確定是否銜接。 若可推動則未銜接。 第四步:檢查者左右手分別置于胎先露部的兩側, 沿骨盆入口向下深按, 進一步核實胎先露部的診斷是否正確, 并確定胎先露部入盆程度。 先露部為胎頭時, 一手可順利進入骨盆入口, 另手則被胎頭隆起部阻擋, 該隆起部稱胎頭隆突。 枕先露時, 胎頭隆突為額骨, 與胎兒肢體同側;面先露時, 胎頭隆突為枕骨, 與胎背同側。

相關癥狀

肌衄,

濁氣壅滯, 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