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膝關節置換手術后注意事項有哪些?

膝關節置換術是醫學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手術, 主要是將人工合成的關節植入到人體當中, 可以代替人體關節, 可以有效治療人體關節炎或者是關節疾病等, 而做膝關節置換術操作也是比較簡單的, 在整個過程都是在麻醉期間進行, 而當做了膝關節置換術之后護理也是非常關鍵的, 平時要多注意手術部位的衛生, 將下肢盡量抬高。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后注意事項

1、硬膜外麻醉病人手術后應采取什么體位

病人硬膜外麻醉手術后應去枕平臥, 并禁食、禁水6小時。

2、全麻病人在未完全清醒前應取什么體位

全麻病人在未完全清醒前應去枕平臥, 頭偏向一側, 以防止因嘔吐物誤吸入呼吸道, 而引起呼吸道梗阻或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 同時應禁食、禁水6小時。

3、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病人患肢應采取什么體位

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病人回到病房后,

應用特制下肢墊將患肢抬高, 以利于患肢血液回流預防水腫。 患肢遠端(足尖)應高于心臟水平而近端(大腿)略低于心臟水平;膝關節屈曲5°—10°以防腓總神經麻痹;(采用后穩定型人工全膝關節假體置換的病人在不考慮神經損傷時可取伸直位);踝關節屈曲90°, 足跟懸空, 防止受壓

4、術后當日病人及家屬發現哪些情況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當病人或家屬發現病人患肢出現疼痛、腫脹、肢端麻木、肢體末端皮膚溫度降低、石膏固定后自感固定過緊、皮膚有壓痛尤其是踝關節、足跟、大腿內側等處, 就應立即與醫護人員聯系, 以便及時處理。

5、如何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深層靜脈血栓是膝關節術后并發癥之一, 防治措施有:

1、藥物預防:由醫生根據病人情況選擇藥物和時間

2、器械預防:

1) 應用足底靜脈泵促進下肢血液回流,

2) 持續端坐的時間一次不要超過45分鐘;

3) 踝泵運動;

4) 抬高患肢。

6 人工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病人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1) 通過肌力增強訓練, 加強膝屈伸肌的肌力, 并促進全身體力及狀態恢復。

2) 通過行走或其他協調性訓練, 改善膝關節周圍肌力及其軟組織平衡協調性, 保證關節穩定。

3) 通過關節活動度訓練, 使膝關節活動范圍滿足日常生活動作及部分社會活動參與的需要。

4) 通過膝關節主、被動活動,

防止術后關節粘連, 改善局部或整個下肢血液循環, 避免某些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5) 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面貌, 激發生活熱情。

7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的原則

1) 個體化原則:由于不同患者的體質、病情、心理素質、主觀功能要求、手術過程等不盡相同, 應因人而異。

2) 全面訓練原則:膝關節只是行走負重關節中的一個, 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累及多關節、多器官, 因此, 單純處理膝關節并不足以改善患者的功能,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必須兼顧身體其他部位。

3) 循序漸進原則: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較長期的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礙, 膝關節周圍軟組織、肌肉及骨質都受到侵犯, 所以患者的功能水平只能逐漸提高,

切忌操之過急, 以至發生不應有的損傷。

8 何種情況下不宜進行手術后康復鍛煉

1)高熱, 體溫高于38攝氏度;

2) 安靜時心率大于100次/分;

3) 關節積液或炎癥

4) 有低血壓癥狀, 收縮壓小于13.33kPa(100mmHg);

5) 有高血壓癥狀, 舒張壓大于16 kPa(120mmHg);

6) 骨折、腫脹、刀口滲液及愈合不佳等;

7) 心、肺、肝、腎、腦等重要器官出現嚴重功能障礙, 從內科治療角度要求絕對安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