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皮膚黏膜出血怎麼回事?

皮膚是由不同的組織構成的, 當中就包括皮黏膜, 因為有很多朋友平時生活中並不是很注重皮膚的保養, 結果導致皮膚黏膜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不要認為皮膚黏膜與人體健康沒有任何關係, 實際上皮黏膜也是保護人體健康的重要防線。 那麼, 皮膚黏膜出血是為什麼?

病因和發生機制

皮膚黏膜出血的基本病因有三個, 即血管壁功能異常、血小板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

1.血管壁功能異常:

正常在血管破損時, 局部小血管即發生反射性收縮, 使血流變慢, 以利於初期止血, 繼之, 在血小板釋放的血管收縮素等血清素作用下, 使毛細血管較持久收縮, 發揮止血作用。 當毛細血管壁存在先天性缺陷或受損傷時則不能正常地收縮發揮止血作用, 而致皮膚黏膜出血。 常見於:

(1)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2)過敏性紫癜、單純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及機械性紫癜等。

(3)嚴重感染、化學物質或藥物中毒及代謝障礙, 維生素C或維生素B3(煙酸)缺乏、尿毒癥、動脈硬化等。

2.血小板異常:

血小板在止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血管損傷處血小板相互黏附、聚集成白色血栓阻塞傷口。 血小板膜磷脂在磷酯酶作用下釋放花生四烯酸, 隨後轉化為血栓烷(TXA2), 進一步促進血小板聚集, 並有強烈的血管收縮作用, 促進局部止血。 當血小板數量或功能異常時, 均可引起皮膚黏膜出血, 常見於:

(1)血小板減少:

①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感染、藥物性抑制等;

②血小板破壞過多: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藥物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③血小板消耗過多: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2)血小板增多:

①原發性: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

②繼發性:繼發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脾切除後、感染、創傷等。

此類疾病血小板數雖然增多, 仍可引起出血現象, 是由於活動性凝血活酶生成遲緩或伴有血小板功能異常所致。

(3)血小板功能異常:

①遺傳性:血小板板無力症(thrombasthenia)(主要為聚集功能異常)、血小板病(thormbopathy)(主要為血小板第3因數異常)等;

②繼發性:繼發於藥物、尿毒癥、肝病、異常球蛋白血症等。

3.凝血功能障礙: 凝血過程較複雜, 有許多凝血因數參與, 任何一個凝血因數缺乏或功能不足均可引起凝血障礙,

導致皮膚黏膜出血。

(1)遺傳性:血友病、低纖維蛋白原症、凝血酶原缺乏症、低凝血酶原症、凝血因數缺乏症等。

(2)繼發性:嚴重肝病、尿毒癥、維生素K缺乏等。

(3)迴圈血液中抗凝物質增多或纖溶亢進:異常蛋白血症類肝素抗凝物質增多、抗凝藥物治療過量、原發性纖溶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所致的繼發性纖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