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側下巴咯噔響然後就會腫
下巴咯噔響有可能是因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 或者顳下頜脫位。 這個病症會出現下巴劇烈疼痛, 不能說話, 咀嚼困難, 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 紅腫可能是因為發病後影響到牙齦關節等位置, 發生腫脹發炎。 此時除了及時就醫以外, 我們還能通過什麼方法緩解痛苦呢?
病因
1.急性前脫位
主要有內源性與外源性兩種因素。 內源性因素包括打呵欠、唱歌、大笑、大張口進食、長時間大張口進行牙科治療等。 外源性因素是指在開口狀態下, 下頜受到外力的打擊;經口腔氣管插管、進行喉鏡和食管內鏡檢查、使用開口器、新生兒使用產鉗等, 用力不當使下頜開口過大, 髁突越過關節結節不能自行回位;關節囊和關節韌帶鬆弛、習慣性下頜運動過度、下頜快速運動可增加前脫位的危險。
2.復發性脫位
急性前脫位若治療不當, 可出現反復性或習慣性脫位。 其病理特徵是關節囊、關節韌帶以及關節盤附著明顯鬆弛,
3.陳舊性脫位
急性前脫位未及時治療, 長期處於顳下頜關節脫位狀態。 由於脫位的髁突及關節盤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關節窩內也可出現纖維結締組織增生, 使關節復位更加困難。
1.急性前脫位
好發於女性。 患者表現為不能閉口, 前牙開牙合, 下頜中線偏向健側, 後牙早接觸。 雙側脫位患者語言不清, 唾液外流, 面下1/3變長。 檢查可見雙側髁突突出於關節結節前下方, 喙突突出於顴骨之下。 關節區與咀嚼肌疼痛, 特別在復位時明顯。
2.復發性脫位
反復出現急性前脫位的症狀, 患者不敢張大口。 復位較容易, 患者可自行手法復位。
3.陳舊性脫位
臨床表現與急性前脫位相似, 但顳下頜關節和咀嚼肌無明顯疼痛, 下頜有一定的活動度, 可進行開閉口運動。
檢查
主要是進行體格檢查, 檢查可見下頜運動異常, 呈開口狀態而不能閉合, 下頜前伸,
診斷
急性前脫位很容易診斷, 多出現在大張口運動或下頜在張口時受到外傷時, 關節囊明顯鬆弛以及肌肉運動不協調也可出現。 X線片顯示髁突位於關節結節前上方。
復發性脫位有反復發作的病史, 老年人、重病患者更易發生。 關節造影可見關節囊鬆弛, 關節盤附著撕脫。 關節X線片除表現為關節前脫位外, 髁突、關節結節變平。
陳舊性脫位病程長, 無牙頜患者、嬰幼兒、重病患者易發生。 關節X線片可見髁突位於關節結節前上方。
手法復位不用麻醉時, 應向患者解釋手法復位的過程, 配合治療。
復位後立即用頭頜繃帶固定, 限制張口活動兩周左右。 復位前應注意消除病員緊張情緒。 有時可按摩顳肌及咬肌, 或用1%~2%普魯卡因作顳下三叉神經或關節周圍封閉, 以助復位。 陳舊性脫位, 必要時需在全麻下復位, 甚至手術切開復位。
復發性脫位手法復位效果不好者, 可進行關節囊內硬化劑治療,或在關節內鏡下行關節囊壁以及關節盤後組織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以上效果不好可行手術治療,如關節囊及韌帶加固術、關節結節切除術以及關節結節增高術等。
陳舊性脫位手法復位效果不佳者,可在關節內鏡下行關節復位,或手術將髁突、關節結節之間的纖維結締組織剝離,關節窩修整後撬動關節復位,同時可行髁突高位切除術、關節結節切除術以及關節結節增高術等。
可進行關節囊內硬化劑治療,或在關節內鏡下行關節囊壁以及關節盤後組織的硬化劑注射治療。以上效果不好可行手術治療,如關節囊及韌帶加固術、關節結節切除術以及關節結節增高術等。陳舊性脫位手法復位效果不佳者,可在關節內鏡下行關節復位,或手術將髁突、關節結節之間的纖維結締組織剝離,關節窩修整後撬動關節復位,同時可行髁突高位切除術、關節結節切除術以及關節結節增高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