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血吸蟲肝病是什么病

不僅禽類當中容易滋生寄生蟲, 我們的身體也會有寄生蟲。 血吸蟲肝病就是一種寄生蟲引起的疾病。 一旦人體接觸到含尾蚴的疫水, 那么就會引起日本血吸蟲寄生在我們的門靜脈系統中。 一旦發生血吸蟲肝病, 那么患者會出現發熱、肝臟腫大、腹瀉或者是血便等臨床癥狀。

血吸蟲性肝病(schistosomiasisjaponca)是日本血吸蟲寄生在門靜脈系統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膚接觸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變為肝與結腸由蟲卵引起的肉芽腫。 急性期有發熱, 肝腫大與壓痛, 腹瀉或排膿血便, 血中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腫大為主。 晚期則以門靜脈周圍纖維化為主, 可發展為門靜脈高壓癥, 巨脾與腹水。

血吸蟲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發生于潛伏期后, 即幼蟲發育成長、產卵后開始, 由于機械性及蟲卵毒素的刺激, 引起靜脈炎, 尤其是結腸、腸系膜和肝臟, 蟲卵所產生的病變要比成蟲所引起的更廣泛、更嚴重,

因此可以認為“血吸蟲病病理變化是蟲卵引起的病變”, 由于成蟲、蟲卵及機體的免疫反應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病理狀態。

侵襲期

指尾蚴侵入人體皮膚后, 到成蟲產卵的一段時期。 機體接觸疫水后數小時至2-3天內,

接觸疫水的皮膚可出現小紅點、漸漸變成丘疹, 奇癢難忍, 既尾蚴性皮炎, 幾天后可自然消退。 還可出現咳嗽、畏寒、微熱、風疹等癥狀。

急性期

如一次有大量血吸蟲尾蚴侵入人體, 經過20-60天的潛伏期后, 可引起急性血吸蟲病。 急性期的表現是畏寒、發熱(早晨輕、下午重,

夜間更重)、出汗、頭痛等癥狀。 高熱病人有乏力、煩躁、頭昏等不適, 有腹痛、腹脹、腹瀉、食欲減退, 惡心嘔吐, 大便帶血等消化道癥狀, 多數病人肝脾腫大, 嚴重的病人全身出現黃疸, 意識遲鈍, 聽力減退等神經系統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