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領域來說,
孤獨症是先天性的,
很多患兒如果在很小的時候被發現有孤獨症,
這種疾病會相伴一生,
我們只能對疾病有所緩解,
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這種情況。
對於孤獨症患者我們應該足夠的重視,
爸爸媽媽一定要及時對孤獨症患兒採取相應的措施讓他快樂成長。
那麼,
輕度孤獨症能治嗎?
1.TEACCH
TEACCH是由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Schopler建立的一套主要針對孤獨症兒童的綜合教育方法,
是現時在歐美國家獲得較高評價的孤獨症訓練課程。
該方法主要針對孤獨症兒童在語言、交流以及感知覺運動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核心是增進孤獨症兒童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服從。
該課程根據孤獨症兒童能力和行為的特點設計個體化的訓練內容。
訓練內容包含兒童模仿、粗細運動、知覺能力、認知、手眼協調、語言理解和表達、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緒情感等各個方面。
強調訓練場地或家庭傢俱的特別佈置、玩具及其有關物品的特別擺放;注重訓練程式的安排和視覺提示;在教學方法上充分運用語言、身體姿勢、提示、標籤、圖表、文字等各種方法增進兒童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運用行為強化原理和其他行為矯正技術幫助兒童克服異常行為,
增加良好行為。
課程可以在有關機構開展,
也可在家庭中進行。
2.ABA
1987年Lovaas報導對一組19例孤獨症兒童採用ABA療法干預2年,
結果有9例基本恢復正常,
其他兒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這一報導引起了轟動。
其後許多研究者重複了ABA,
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早期報導ABA對高功能孤獨症有較好療效,
目前認為該療法對各類廣泛性發育障礙(PDD)兒童均有很好的療效。
Lovaas的研究物件主要是3歲左右的孤獨症兒童,
這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因素。
但是目前認為即使對於年齡較大的孤獨症兒童,
ABA仍然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ABA採用行為塑造原理,
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症兒童各項能力發展。
傳統上,
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務分解技術,
典型任務分解技術有4個步驟:訓練者發出指令、兒童的反應、對兒童反應的應答、停頓。
具體包括:(1)任務分析與分解;(2)分解任務強化訓練,
在一定的時間內只進行某分解任務的訓練;(3)獎勵(正性強化)任務的完成,
每完成一個分解任務都必須給予強化(reinforce),
強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頭或身體姿勢表揚,
強化隨著進步逐漸隱退;(4)提示(prompt)和提示漸隱(fade),
根據兒童的發展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説明,
隨著所學內容的熟練又逐漸減少提示和幫助;(5)間歇(intertrial interval),
在兩個分解任務訓練之間需要短暫的休息。
訓練要求個體化、系統化、嚴格性、一致性、科學性。
要保證治療應該具有一定的強度,
每週20-40h,
每天1-3次,
每次3h。
現代ABA技術逐漸融合其他技術強調情感人際發展。
3.RDI和地板時光
隨著對孤獨症神經心理學機制的研究深入,
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缺陷逐漸被認為是孤獨症的核心缺陷之一,
所謂心理理論缺陷主要指孤獨症兒童缺乏對他人心理的推測能力。
患兒因此表現為缺乏目光接觸、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辨別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會參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覺和經驗,
因此不能形成與親人之間的感情連接和友誼等。
鑒於此,
Gutstein建立了“提高患兒對他人心理理解能力”的RDI,
Gutstein認為正常兒童人際關係發展的規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視-社會參照,
互動-協調-情感經驗分享-享受友情,
他依此為孤獨症兒童設計了一套有數百個活動組成的訓練項目,
活動由父母或訓練者主導,
內容包括各種互動遊戲,
例如目光對視、表情辨別、捉迷藏、“兩人三腿”、拋接球等,
訓練中要求訓練師或父母表情豐富誇張但不失真實,
語調抑揚頓挫。
Gutstein聲稱RDI方法取得了顯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