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血流動力學監測指標是什麼?

人體的血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血液存在於人體各個組織器官中, 各個組織器官能夠正常的運行都需要血液迴圈才能夠達成。 而如果血液流通不暢通是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的, 例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等疾病, 因此對於血液我們是要採取一些措施來檢測的, 那麼下面就來介紹一下血流動力學檢測指標是什麼?

血流動力學監測指標是用於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腫、急性肺動脈栓塞、各種原因導致的休克、心跳呼吸驟停、嚴重多發傷、多器官功能衰竭、重大手術圍手術期等危重病症需嚴密監測循環系統功能變化者, 以便指導心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

一、用品及方法

(一)漂浮導管法

漂浮導管目前臨床常用的有兩種:

①普通型導管, 以冷鹽水為指示劑, 通過導管近端孔注入右心室, 與血流混勻升溫後流入肺動脈, 經導管頂端熱敏電阻感知溫差變化,

經電腦計算出心排量, 此法需人工間斷測得;

②改進型Swan-Ganz導管, 在導管右心室近端有一熱釋放器, 通過發射能量脈衝使局部血流升溫, 與周圍血混勻降溫並流入肺動脈, 經頂端熱敏電阻感知而計算出心排量, 從而可連續測得心排量, 減少了操作誤差、細菌感染、迴圈負荷改變等併發症。

(二)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

臨床常用的有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法、體表置電極心電阻抗血流圖和多普勒超聲波技術方法, 具有損傷性、操作簡便等優點, 絕對值誤差較大, 作為動態監測有意義。

三、主要監測指標

(一)直接測量所得指標

1.上肢動脈血壓(AP)

正常值:收縮壓12.0~18.7kPa(90~140mmHg), 舒張壓8.0~12.0kPa(60~90mmHg)。

心排量、全身血管阻力、大動脈壁彈性、迴圈容量及血液粘度等均可影響動脈血壓,

其關係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平均動脈壓=心輸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房壓。

2.心率(HR)

正常值:60~100/min。

反映心泵對代謝改變、應激反應、容量改變、心功能改變的代償能力。 心率適當加快有助於心輸出量的增加, 160次/min, 心輸出量會明顯下降。

3.中心靜脈壓(CVP)

正常值:0.49~1.18kPa(5~12cmH20)。

體循環血容量改變、右心室射血功能異常或靜脈回流障礙均可使CVP發生變化, 胸腔、腹腔內壓變化亦可影響CVP測定結果。

(二)由直接測量指標所派生的指標

1.心臟排血指數(CI)

正常值:2.6~4.0L?min-1?m-2(43.4~66.8ml?s-1?m-2)。

經體表面積化後排除了體重不同對心輸出量的影響, 更準確地反映了心臟泵血功能。 2.4kPa(18mmHg)時心源性可能性大, >3.3kPa(25mmHg)時則心源性水腫可以肯定, 2.5L?min-1?m-2, PCWP100次/分, 動脈收縮壓>18.6kPa(140mmHg), 可考慮應用鎮靜劑或小劑量B阻滯劑。

2.肺瘀血型CI>2.5L?min-1m-2, PCWP>2.0kPa(15mmHg), 治療目標為降低PCWP, 可應用利尿劑、靜脈擴張藥。

3.低血容量型CI2.0kPa(15mmHg), 治療目標為提高CI、降低PCWP, 使用血管擴張劑、利尿劑, 必要時加用正性肌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