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克羅思病的治療

克羅思病是一種會有腹痛、腹瀉、發燒癥狀的疾病, 雖然目前醫學技術已經非常的發達了, 但是克羅思病是一種沒有辦法根治的疾病, 就算是通過手術進行了治療, 復發的可能也是很大的。 克羅思病的治療方法是常規治療, 主要是通過藥物或者手術進行醫治, 下面詳細給大家介紹下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癥性腸病(IBD)。 本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 伴有發熱、營養障礙等腸外表現。 病程多遷延, 反復發作, 不易根治。 本病又稱局限性腸炎、局限性回腸炎、節段性腸炎和肉芽腫性腸炎。

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 許多病人出現并發癥, 需手術治療, 而術后復發率很高。 本病的復發率與病變范圍、病癥侵襲的強弱、病程的延長、年齡的增長等因素有關, 死亡率也隨之增高。

一、治療

1.原則

本病尚無特殊治療方法。 無并發癥時, 支持療法和對癥治療十分重要,

可緩解有關癥狀。 活動期宜臥床休息, 高營養、低渣飲食。 嚴重病例宜暫禁食, 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采用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 貧血者可補充維生素B12、葉酸或輸血。 低蛋白血癥可輸白蛋白或血漿。 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腎上腺皮質激素或6-巰基嘌呤等藥控制活動期癥狀有效。 解痙、止痛、止瀉和控制繼發感染等也有助于癥狀緩解。 補充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可促進體內酶類和蛋白質的合成, 同時具有保護細胞膜作用。

2.藥物治療

(1)水楊酸類 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楊酸(5-ASA)適用于慢性期和輕、中度活動期病人。 一般認為SASP不能預防克羅恩病復發。 對不能耐受SASP或過敏者可改用5-ASA。 對直腸和乙狀、降結腸病變可采用SASP或5-ASA制劑灌腸, 經肛門用藥。 嚴重肝、腎疾患、嬰幼兒、出血性體質以及對水楊酸制劑過敏者不宜應用SASP及5-ASA制劑。

(2)腎上腺皮質激素 常用于中、重癥或暴發型患者, 對不能耐受口服者, 可靜滴氫化可的松或甲基強的松龍或ACTH, 14天后改口服潑尼松維持。 通常在急性發作控制后盡快停用,

也可采用隔日口服潑尼松或合用SASP或s-ASa作為維持治療。 對直、乙結、降結腸病變可采用藥物保留灌腸, 如氫化可的松唬珀酸鹽、0.5%普魯卡因, 加生理鹽水, 緩慢直腸滴入, 也可與SASP,s-ASA或錫類散等藥物合并使用, 妊娠期也可應用。

(3)其他藥物 對腎上腺皮質激素或磺胺藥治療無效者, 可改用或加用硫唑嘌呤、6-琉嘌呤(6MP)、環孢素、FK506等其他免疫抑制劑, 也可合用左旋咪唑、干擾素、轉移因子、卡介苗及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增強劑。 此外, 甲硝唑(滅滴靈)、廣譜抗生素和單克隆抗體等也可應用。

3.外科手術

手術治療用于完全性腸梗阻、腸瘺與膿腫形成、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出血, 以及難以排除癌腫的患者。 對腸梗阻要區分炎癥活動引起的功能性痙攣與纖維狹窄引起的機械梗阻, 前者經禁食、積極內科治療多可緩解而不需手術, 對沒有合并膿腫形成的瘺管, 積極內科保守治療有時亦可閉合, 合并膿腫形成或內科治療失敗的瘺管才是手術的指征。 手術方式主要是病變腸段的切除,

手術切除包括病變及距離病變遠、近側10cm的腸段及其系膜和淋巴結。 如局部粘連嚴重或膿腫形成, 不能切除, 可作短路或曠置術, 根據情況再作二期病變腸管切除術。 如為腹腔內膿腫則切開引流。 對多處病變的病例, 只切除有并發癥的病變腸管, 避免因過度切除發生短腸綜合征。 因誤診為闌尾炎等而在手術中發現為此病時, 如無腸梗阻、穿孔等并發癥, 不必做腸切除術。 本病手術治療后多在腸吻合口附近復發。 推薦的預防性用藥在術后2周開始, 持續時間不少于3年。 術后復發率高, 應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