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兒童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

中性粒細胞的數值是會改變的, 從兒童時期到成年人, 每個階段的中性粒細胞數量都是不同的。 一旦發現兒童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 有可能是先天原因。 但是如果在內科檢查當中, 兒童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低, 孩子還出現其他癥狀, 那么可能是后天引起的, 例如藥物作用。

中性粒細胞的細胞膜能釋放出一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 在酶的作用下, 由它再進一步生成一組旁分泌激素物質, 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 這類物質對調節血管口徑和通透性有明顯的作用, 還能引起炎癥反應和疼痛, 并影響血液凝固。

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隨年齡而異, 在足月新生兒為8×10/L, 早產兒為6×10/L, 生后1~2月低限為2.5×10/L, 至1周歲其正常低限為1.5×109/L, 此數值直至成人期皆作為正常的低限。 成人及兒童的絕對值低于1.5×10/L, 生后2周至1周歲嬰兒的絕對值低于1×10/L時, 即可診斷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1.藥物直接作用在骨髓

常見的有甲氨蝶呤、6—巰基嘌呤、烷化劑如環磷酰胺等。 抗生素中以氯霉素導致的粒細胞減少最多見。

2.放射性物質的作用

對脊椎、骨盆和胸骨等部位進行放射治療, 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而致粒細胞減少。

3.遺傳性粒細胞減少癥

又名嬰兒致死性粒細胞減少癥, 是一種少見的粒細胞減少癥, 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4.網狀組織發育不全伴有先天性白細胞缺乏癥

本病極罕見。 病兒初生后即發病, 胸腺、全身淋巴結、扁桃體、腸集合淋巴結皆不發育或發育不良, 周圍血中淋巴細胞極度減少,

細胞免疫低下, 血漿γ球蛋白減低。 此癥系由于造血干細胞發育中的缺陷所致。 粒細胞增生低下, 骨髓中缺乏原始粒細胞, 單核細胞也缺如, 紅細胞系統和巨核細胞系統正常。 常在嬰兒期死于嚴重的細菌或病毒感染。

5.中性粒細胞減少伴有免疫球蛋白異常血癥

約半數患兒有家族史, 為性聯遺傳。 預后不良, 多于生后數年內死亡。

6.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 多見于非洲及猶太家族。 預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