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后下的藥怎么煎
中藥是需要煎過了才可以被人體所食用的, 而煎中藥的火候以及時間和方藥物的順序都是需要人們格外注重的, 這樣才能夠有限的避免藥效的流失, 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煎中藥是存在有先煎和后煎的, 后煎的藥物就是為了避免因為煎煮的時間太久讓藥物喪失藥效, 那么下面就來詳細介紹一下中藥后下的藥怎么煎?
后下:就是縮短煎煮中藥的時間, 減少因長時間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 常規操作是:待其他群藥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 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藥煎煮5-10min即可。 這些中藥有:①氣味芳香類中藥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壞有效成分的中藥如鉤藤、番瀉葉等。
煎煮技巧:
一、容器的選擇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鍋為最好, 其次為不銹鋼鍋、搪瓷鍋以及耐高溫的玻璃器皿, 因為這些容器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 不易與所煎中藥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
二、預處理
第一步:“看” 煎煮中藥前首先要查看中藥的質量, 如發現有蟲蛀、霉變等問題時應及時進行處理;其次是查看有無需特殊處理的中藥, 如有應另置并按特殊方法處理。
第二步:“泡” 將藥店拿回的中藥飲片加適量水浸泡20~30 min , 輕質的中藥、氣溫較高時浸泡時間宜短, 重質中藥、氣溫較低時浸泡時間宜長, 目的是為了使中藥濕潤變軟, 利于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無污染的自來水即可, 忌用反復煮過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藥。
2、加水量:經驗加水量是超過藥物表面3~5cm;理論計算是按每1g中藥加水10mL計算, 將總水量的70%用于頭煎, 剩下的30%用于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應遵循“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則, 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 使水很快沸騰, 沸后用文火, 保持微沸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4、煎煮時間:煎煮時間從沸騰后計算, 一般解表藥頭煎10~15 min, 二煎10min;滋補藥頭煎30~40min , 二煎25~30min。 控制煎煮時間是因為長時間高溫煎煮,
5、煎煮次數:一般煎2~3次, 就能煎出中藥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藥成分。 煎煮后及時濾出煎液, 并將每次的煎液混合后分次服用。
四、特殊處理
根據藥物性質不同, 有些藥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處理。 不少患者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 會將需特殊處理的中藥一起和群藥同煎, 這樣操作是很不妥當的。
1、先煎:就是延長煎煮中藥的時間, 使藥物中難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 一般將需先煎的藥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后, 再與浸泡過的其他中藥合并煎煮。 這些中藥有:①動物的骨甲類如鱉甲、龜板等; ②礦物類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藥如生川烏、生草烏等,
2、后下:就是縮短煎煮中藥的時間, 減少因長時間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 常規操作是:待其他群藥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 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藥煎煮5-10min即可。
3、包煎:就是將中藥裝入棉布袋中與其他群藥共煎。 這些中藥有: ①含淀粉、黏液質較多的中藥材如車前子、葶藶子等, 防止煎煮時煳鍋底; ②富含絨毛的中藥材如旋覆花、枇杷葉等, 防止脫落的絨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將膠類中藥加入已煎好的藥液或清水中加熱溶化。 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響其他中藥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鍋底, 如阿膠、鹿角膠等。
5、另煎:就是將貴重中藥材如人參、西洋參等用適宜的容器單獨煎煮取汁后, 藥渣并入其他群藥共煎, 目的是減少群煎時其他藥渣對貴重藥材有效成分的吸附。